首頁 熱點 業界 科技快訊 數碼 電子消費 通信 前沿動態 電商

全球熱點評!「干掉」特斯拉,比亞迪磨刀向「寧王」

2023-04-08 10:30:09 來源 : 蓋世汽車網

當發展火熱的賽道突然慢下來,招聘市場最先有一些感知。

2022年,動力電池行業的快速發展直接帶動相關人才需求激增。彼時,獵頭的普遍經驗是,跳槽的從業者根本不愁拿offer和漲薪,就連“應屆生的年薪也能達到25萬”。

但一年后,招聘市場就像“跌跌不休”的碳酸鋰價格一樣,突然變得冷清。一位專門負責動力電池行業的獵頭發現,“很少有公司發需求,就算有,薪資也比去年降了三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擴張減速的背后,動力電池行業也處在變化的路口。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年,動力電池公布的投產計劃超過50個,總投資金額近萬億元,其中近半項目的投資規模在百億以上。但在市場另一端,卻充斥著各種不確定性。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42.5萬輛和40.8萬輛,環比分別下降46.6%和49.9%,同比分別下降6.9%和6.3%。

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逼近30%,提前三年完成目標,這也意味著增量空間有限,增速也將逐漸放緩。乘聯會預測,2023年新能源汽車行業仍將保持增長,但從國內銷量來看,增速可能收窄至50%左右。面對愈發擁擠的賽道,車企價格戰正酣,而動力電池企業也試圖用調價捍衛市場份額,內部則通過降本增效儲備更多的糧草。

當焦慮開始彌漫,企業也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調整。寧德時代開始放緩生產進度,一線員工們從“每月加班100個小時”恢復到了正常上下班。其余動力電池企業或停止招聘,或收緊了財務的審批流程。

巨頭也要未雨綢繆

作為國內電池行業的龍頭,“寧王”的地位不容置疑。財報顯示,2022年,寧德時代營收為3285.94億元,同比增長152.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7.29億元,同比增長92.89%。

在市占率方面,根據SNE Research統計,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為517.9GWh,寧德時代的市占率達到37%,同比提升4個百分點。當新能源車企大都在虧錢賣車時,寧王靠著自己在產業鏈的地位,不僅交出了史上最好的成績,還獨善其身保住了利潤率。

但在亮眼的業績背后,有危險的信號,也有沉重的負擔。2022年,寧德時代的資產負債率為70.56%,創近7年新高,更多資金被用于產能擴張方面。

寧德時代資產負債表顯示,2022年公司在建工程項目為354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20年僅為57.5億元。但在積極擴張的同時,電池產能過剩或許已經到來。2022年,寧德時代現有產能390GWh,在建產能152GWh,產能利用率由2021年的95%下降為83.4%。

結合銷量增速計算,隨著產能逐漸釋放,寧王也面臨著市占率的焦慮。當市場開始進入供大于求的狀態,一方面寧德時代要和努力開發二供、三供的車企博弈,另一方面,排在其之后的比亞迪電池的市占率也在不斷提升。“就像開快車行駛在沼泥地上,速度一旦慢下來,車子就有陷進去的風險。”有接近寧德時代的業內人士如此形容。

于是就有了不久前的一幕,寧德時代一邊擴產一邊促銷。今年2月,寧德時代向車企推出“鋰礦返利”計劃。該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未來三年,一部分動力電池的碳酸鋰價格以20萬元/噸結算。

與此同時,簽署合作的車企,需要將約80%的電池采購量承諾給寧德時代。上述接近寧德時代的人士認為,“鋰礦返利”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的出貨價本就比二線廠商高,通過與車企綁定帶來的訂單規模,平攤降價成本有余。”

返利計劃看似殺傷力十足,但接到邀約的戰略客戶里,響應者寥寥。

“理想和蔚來簽署的意愿不大,兩家車企就該計劃正與寧德時代討價還價。”一位接觸該計劃的內部員工告訴未來汽車日報,理想主要覺得價錢不劃算,而蔚來則認為,與寧德時代簽署3年的長期合作有些被動。“接近談成的是極氪,不過目前響應的車企較少,公司在重新衡量評判標準,降低門檻讓更多的車企參加這項計劃。”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寧德時代只針對10GWh以上提貨主機廠啟動返利方案,且需要支付10%預付款。“新的評判標準主要降低以上兩個數字的門檻。”

另一邊,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生產工廠也開始用降低運轉速度的方法,來實現內部降本。

寧德時代的一線員工發現,一個發生在工廠內部的明顯信號是,到了晚上8點,越來越多的宿舍準時亮起燈。“畢竟在寧德時代內部,除了職能部門,沒有幾個部門能在8點準時下班。”因為此前銷量供不應求,寧德時代的一線員工始終保持著高強度工作。去年下半年,一線員工平均每個月要加班100個小時左右。

但在春節復工之后,一線員工取消加班,再之后,越來越多的部門開始“上五休二”。并且寧德時代也收緊了人力等成本的審批。一位內部員工透露,“目前寧德時代收縮了濟寧基地的招聘規模,粟陽基地暫時關停了一線員工的招聘渠道。”

二線廠商求生艱難

當寧德時代試圖用利潤換得更高的市占率,同樣感受到新能源車銷量放緩的二三線廠商也不得不加入進來。有億緯鋰能內部人士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在寧德時代推出“鋰礦返利”計劃的第二個工作日,公司便向主要客戶群體發出了一份新的合作協議。

該協議分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價格聯動模式(即價格與主材聯動,只面對核心客戶);第二種是定價返利模式(即確定一個價格,年底按照碳酸鋰價格的變動情況進行返利);第三種是全年鎖價模式(即按照一口價的方式把一年的價格確定下來)。

“目前的情況是,新能源車企與動力電池廠商們都在重新評估動力電池的供應價格,在新的周期內,動力電池的價格要降低10%乃至更多。”有動力電池從業者透露。但對于二三線電池企業而言,在當前節點跟進降價,依舊是個不小的考驗。

相較于寧德時代,二三線電池企業在客戶、產能規模、現金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作為高成本、低利潤的動力電池業務,降價之后的生存現狀將變得格外艱難。以億緯鋰能、中創新航、孚能科技為例,三家動力電池企業在2022年的營收分別為363.05億、203.75億、116.09億,但凈利潤卻為35.1億、6.94億和-9.18億。越來越多的二三線動力電池企業也開始勒緊腰帶過日子。

作為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第三的企業,中創新航已經開始降本增效,“合肥工廠3月份的HC(head count企業預計招聘的員工數量)已經關閉,并且取消了與外包公司的勞務合作。”據中創新航內部員工透露,取消勞務合作之后,合肥工廠4、5月份將以公司直招和外地工廠支援的方式補充員工數量,這樣做可以降低員工流失的頻率,并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也有行業獵頭表示,2023年以來,多家二三線電池企業都縮減了招聘力度。“甚至一些三線的動力電池企業,開年來都沒有招聘新員工的跡象。”動力電池企業的精打細算,也讓置身事內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清晰感受到,公司降本增效帶來的業務壓力。

某三線動力電池企業研發人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高層明確提出要縮減新技術的研發周期,但人事部門卻沒有給技術部門增加相應的HC。最終“每位工程師都背了比去年多一倍的任務量。”在生產端,有動力電池行業從業者告訴未來汽車日報,有一部分生產基地原計劃將于上半年開工,但具體開工時間已經被推遲到了四季度以后。

“按照之前的擴張規劃,今年上半年將有大量新建成的生產基地開工,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開工率不足規劃的20%。”延遲開工時間也與資金有關,以往動力電池的產線需要向客戶采購七、八家甚至更多企業設備。

但現在,這些動力電池企業逐漸傾向于將各類設備打包進行招標,以降低采購成本。“但掌握整線核心設備的供應商要價過于強勢,動力電池企業與供應商就價格會進行多輪博弈,這也拖累了工廠的開工進度。”上述動力電池從業者表示。

比亞迪兵臨“寧王”城下

寧德時代在掀起動力電池價格戰的同時,也揭開了現實的一面——面對產能即將釋放,但供給放緩,企業都需要轉攻為守。隨著碳酸鋰價格的大幅降低,以及車企打響的價格戰,夾雜著市場的觀望情緒,動力電池廠商和車企之間也就訂單和價格開始展開博弈。

從目前數據來看,動力電池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達545.9GWh,同比增長148.5%;同期,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4.6GWh, 累計同比增長90.7%。無論是數值還是增幅,動力電池產量都高于實際裝車數量。

“去年好多新能源車企都沒能達成銷量目標,有些車企便沒有按照訂單提貨,剩下動力電池便成了庫存。”有動力電池從業者解釋稱。而在今年,正式告別補貼時代后,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又給動力電池企業潑了一盆冷水。從年初至今,一場涉及40余個品牌,100多款車型的價格戰已經進入白熱化程度。

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價格戰正酣,但收效甚微。乘聯會數據顯示,3月新能源車市場零售54.9萬輛,同比增長5%,較上月增長27%;今年以來累計零售131.9萬輛,同比增長15%。另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3年1-2月,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38.1Gwh,累計同比增長27.5%。

雖然動力電池行業大盤仍呈增長狀態,但更多的市場份額卻被異軍突起的比亞迪搶走。比亞迪的動力電池主要以自供模式為主。今年一季度,比亞迪共賣出55.2萬輛新能源汽車,占市場總銷量近四成。這也帶動其電池裝機量的上漲。

今年1季度,比亞迪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裝機總量約為26.991GWh,同比超83%。乘聯會預測,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850萬輛,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則將2023年的銷量目標定為360萬輛。同時行業預測,特斯拉今年將有望在中國市場百萬銷量。

比亞迪與特斯拉的強勢,讓新能源車企們不得不采取謹慎的戰略態度。上述從業者告訴未來汽車日報,“目前市場前景晦澀不明,出于健康的現金流考慮,新能源車企們都縮減了動力電池的采購量。”

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則在百人會上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種種變化的確給市場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也有一些悲觀情緒在。但據其了解,“所有的整車廠對于今年經營業績的目標還是要咬住的,可能投產時間往后一些,但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要改變經營計劃的影響。”

不過其初步估算,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整車行業和電池行業去年為鋰行業至少貢獻了1000億元的利潤。

對于車企和市場來說,當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也給其帶來更大的價格彈性空間。

王瑀表示,2022年碳酸鋰、氫氧化鋰的供需實際上是平衡的,里面有很多炒作的因素。其預測,“今年這種形勢,我們預計碳酸鋰價格會飛速地下降,已經下降到25萬/噸。我們估計還會進一步下降,探到10萬以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蔚來汽車CEO李斌算了一筆賬,碳酸鋰價格每變動10萬元,會影響蔚來汽車大約兩個點的毛利率。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則表示,碳酸鋰每降低1萬塊錢,對極氪的貢獻就是575元,毛利的貢獻為0.2%。

標簽: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