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 10:29:10 來源 : 蓋世汽車網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句話挺適合用來形容現在的理想汽車,以及李想本人。
從當初的理想ONE,到如今的理想L9、L8、L7,理想汽車似乎一直爭議不斷,第一階段關于“增程式動力先進與否”的辯論已經過去,現階段理想引起爭議的是車型“套娃”。
但目前看來,關于理想套娃是否行得通的爭論,貌似已有答案。
(資料圖片)
2022年,理想全年交付量突破13萬輛,領先于蔚來和小鵬,其中12月交付量突破2萬輛,理想L9、L8銷量雙雙破萬。
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理想以16620輛的交付量再次領跑;而即便是其他車企深受春節影響的1月份,理想也交出了15141輛的成績。
一串串數字,讓那些說“理想套娃必定會走下坡路”的人,臉上火辣辣的疼。
套娃的“藝術”
說起套娃,理想當然是如假包換的“后輩”,因為這都是燃油車時代車企玩剩下的東西,當初人家把這叫“家族化設計”,套娃是民間接地氣的說法。
大家普遍認為,奔馳是套娃的鼻祖,而大眾則把套娃發揚光大。在某一時期,倘若只看大眾車型的前臉,就算業內人士也有認錯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套娃”一詞已經被貼上了貶義的標簽,暗指車企在設計上偷懶,把旗下某一款車型的設計直接搬到新車上。
回到理想這里,理想L8、L7套用理想L9的設計,除了尺寸、配置,其余設計元素基本一樣,套娃的程度在新勢力品牌中可謂爐火純青。
問題來了,為何套娃的理想,反而成為了領跑的那個?
從品牌的角度去看,售價45.98萬元的旗艦車型——理想L9首戰告捷,而且從某種程度來說,L9稱得上是現象級產品,試問這個價位的國產車,有幾臺銷量能破萬?
理想當然希望延續和擴張這種“現象”,L8、L7這些新車倘若采用新的設計語言,先不講成本,這新的設計風格就有翻車的概率,有產品思維的理想,當然會選擇“穩一把”。
大家發現沒有,在設計上套娃的大眾、奔馳、寶馬,基本沒有難看的車型(銷量也比較穩定),而一些在設計上激進、大膽的車企,就容易造出“辣眼睛”的產品。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喜歡“新鮮感”,但更多人內心其實是“保守”的,汽車界的大眾、手機界的蘋果,套娃無極限,但銷量卻從來不缺,你細品。
買理想L7、L8的消費者,花更少的錢可以獲得旗艦車型的設計,自然是滿心歡喜;至于買L9的消費者,又大概率不在乎這些,就像買奔馳S級的人,不會糾結它和E級、C級是否長得像。
有意思的是,李想本人也拿L系列車型與蘋果手機、與房型做了類比,不得不說,他很擅長拿捏消費者的消費心理。
當然,套娃從本質上看能給理想省錢,“套用公式”可以提高效率,滿足加速規模化的需求,不用開發新產線,能把更多的錢和精力投入到大戰略上。
李想的“樸實”
在“蔚小理”掌門人中,何小鵬是最實在的,畢竟他給大家的印象一直是“務實的理工男”,只知道默默無聞搞技術。但有那么一瞬間,缸哥又覺得李想其實也有“樸實”的一面。
這種“樸實”,可以理解為始終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深入了解用戶需要什么,并精準地打造產品,不搞花里胡哨的東西。
李想的這種特性,早在他掌舵汽車之家的時候就體現出來了。據說,李想當年不怎么喜歡行業類編輯,認為他們寫的東西華而不實,畢竟汽車之家的本質是幫助用戶了解車,以及選車、買車、用車。
在十幾年前,消費者買車確實是一件大事,相比于哪家車企融資多少、與誰合作,汽車之家網站的用戶更想知道,XX車型的后排腿部空間幾拳幾指。
在加入造車賽道后,李想一開始提出的“奶爸車”定位,有一部分人也嗤之以鼻,因為這幾年都在嚷嚷著,消費群體年輕化是大趨勢。
事實證明李想押對了,包括理想ONE的增程式動力,直到現在還有人罵它落后,但從用戶的角度看,一臺能解決續航焦慮的電動車,沒什么不好,這就像我們平時出門帶個充電寶。
關于增程,有一次李想在和車主對話時還爆起了粗口:“我現在說個難聽的話,他媽的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沖我們BB,什么增程電動是個落后的技術......”
你可以說李想不走尋常路,也可以說他始終堅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這甚至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上。例如在3月2日,李想就表示理想汽車不會降價。
李想認為,車不是越便宜越好,也不是越貴越好,找到合適的價格段位很重要;理想把中大型SUV賣到20萬多萬,可能也賣不出去,用戶會覺得是不是偷工減料。
也許是有了之前汽車之家的創業經歷,李想對于造車這件事總是很自信,今天我們討論的套娃模式,李想敢于大力推崇,也是一種對自己判斷極度自信的表現。
套娃的“危機”
前面好像都在幫理想說好話,接下來缸哥要談談理想套娃模式下的難題和危機,因為汽車市場正處在不斷變革中,基本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說法。
套娃模式,有點類似于“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只是現在剛好這個籃子很堅固,但如果這個籃子砸了,麻煩就大了。
前面說到了設計的問題,暫時來看,理想現在的家族式設計獲得了空前成功,但按照燃油車企的既有經驗,套娃設計會有一個“保質期”,這個保質期一過,大部分套娃車型就可能會走下坡路。
而保質期的長短,也取決了車型本身的實力和技術更新的速度,就設計本身而言,它本身會有過時候,假設哪一天消費者對這個設計不買賬了,而理想下一代設計語言又不那么受歡迎了,那么品牌就會被動地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
尤其前段時間還曝出,理想汽車的轎車、MPV也會延續現在SUV的設計語言,倘若真是如此,可想而知,這樣的“孤注一擲”,一旦遇到挑戰,問題就可能被放大,解決起來有一定難度。
燃油車陣營的大眾和BBA,其實都遇到了套娃模式下不同程度的“中年危機”,可以肯定的是,家族式設計語言一旦“難以為繼”,銷量就必定會受影響。
但換個角度去思考,理想其實也顧不了那么多了,現在的環境如此嚴峻,先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套娃模式初步成功,李想真應該慶幸。
另外,缸哥認為套娃模式的普適性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是較差,理想的成功并不能成為其他新勢力車企的“模板”,玩套娃太依賴品牌調性和產品定位。
2023年的理想算是開了個好頭,而今年的后續表現,以及理想后續新車的表現,值得我們去關注。最后,理想的套娃模式,又能堅持多久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