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4 11:10:57 來源 : 佰秀農業
相信有很多農民朋友都有這樣的困惑,為啥同一種成分的農藥,均是正規企業生產的真品,為啥表現出來的效果,卻有很大的差異呢?
(資料圖)
同一種成分的農藥
為啥效果不一樣
對此,筆者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導致:
01
生產因素
農藥,通常由具有殺蟲、殺菌、除草或調節生長的原藥、經添加溶劑或助劑合成的各種含量的制劑。
以有機磷農藥40%辛硫磷舉例,原藥有92%、91%、90%、85%及80%等多種含量,原藥含量越高,就代表雜質較少、純度較高、農藥活性越高、對病蟲草害的鏟除能力及使用安全系數也越高。
同時,原藥含量越高,就代表生產工藝越先進,出售的價格也就越高,所以,采取92%原藥和采取80%原藥生產的辛硫磷,雖然制劑含量同為40%,但效果是有較大差異的。
除原藥差異外,辛硫磷溶劑及助劑等也存在較大差異,辛硫磷制劑除40%有效成分外,其余60%主要為二甲苯、乳化劑等,而二甲苯和乳化劑,也是有品質區分的。
甚至有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選擇用甲醇替代二甲苯或采取醇苯混用的方式進行加工生產。
只是,采用甲醇作為溶劑的辛硫磷,穩定性要遠低于二甲苯,這就讓本就容易降解的辛硫磷,降解的速度更快。
02
品牌因素
農藥品牌的形成,是需要企業實力和研發能力來支撐的,以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舉例,工藝先進的企業,甚至不惜采取進口助劑進行生產,這樣生產出來的制劑,在長久靜態置放下不會產生沉淀、結塊現象。
品質優秀的吡唑醚菌酯,不但具有極好的防病作用,甚至還可單獨用于防治初發期病害,這就是企業品牌的價值體現。
而工藝較差的吡唑醚菌酯,為了迎合市場,往往采取中規中矩的助劑生產,這樣做出來的制劑,只能淪為農藥套餐里的配角。
03
使用因素
筆者服務的一位農戶,在采取50%吡蚜酮防治蔬菜蚜蟲時,卻反饋防治效果不理想,而同一天施藥的鄰居,則獲得了比較理想的防治效果,問題出在哪里?
后經了解得知,在配比藥水時,該農戶沒有進行二次稀釋,當他將吡蚜酮顆粒劑倒進噴霧器后,雖然攪拌得很賣力,但也致使很多尚未完全融化的顆粒沉淀在噴霧器底部,就造成了一桶藥水,有效含量分布不均的現象出現,從而導致先施藥的區域效果不理想。
在選購農藥時,
農民應把握3個底線
01
不貪圖價格便宜
很多農民朋友在選購某種農藥時,往往本著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原則,最終選擇報價最為便宜的商家購買,這是一種錯誤的購買農藥行為。
而正確的貨比三家不吃虧,是將同一企業、同一規格、同一含量的農藥產品進行對比,然后選擇報價最便宜的商家。
02
用藥要與時俱進
以防治辣椒猝倒病舉例,采取噁唑菌酮·霜脲氰或精甲霜靈·噁霉靈均能獲得較好防效,尤其是前者,雖然價格較高,但具有用量小、對辣椒苗期安全及治病效果顯著的特點。
而采取福美雙、甲基硫菌靈、多菌靈、五氯硝基苯等傳統殺菌劑,雖然價格便宜,量也很足,但病菌已經對傳統殺菌劑產生較大抗藥性,自然難獲得理想防效。
03
要學會看店購藥
大家在購買農藥時,一定要到當地正規農資店,且具有較好口碑的農資店購買,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或無法追責的農藥產品。
面對日新月異的農藥,
農民朋友應該如何選擇
今后農藥的應用,趨勢是以用量小、低毒低殘留、對環境友好、藥效出色的新型農藥為市場主導。
因此,農民朋友的用藥思路也要緊跟著農資產品更新的速度進行更新。
否則,為避免在面對新事物時的上當受騙,進而排斥接受新事物,這是一種固步自封的種植思路,在面對農藥更新速度頻繁的當代,稍不努力,便會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農業種植。
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農民朋友,農藥的有效應用,同樣是獲得種植成功中的重要一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