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2 13:48:12 來源 : 東北新聞網
我們都知道,柞蠶也叫野蠶,這是因為柞蠶只能在野外的柞樹上面放養,沒辦法像桑蠶一樣在家里喂養。那么放蠶就是簡單的把蠶種放養到野外這樣簡單嗎?這里邊有哪些門道?今天我們走進位于鳳城的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一起去學習學習。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喜升:“遼寧省一直是我國柞蠶生產的第一大省,除了我們在實用技術和研究水平上具有國際領先以外,同時我們在生產規模上也是全國最大的,目前全省的柞園面積大致是800萬畝,我們常年實際利用是在600萬畝左右,柞蠶繭的產量是在平均是5萬噸左右,2022年達到了歷史最高的5.7萬噸,占全國柞蠶繭產量的60%,我們是當之無愧的柞蠶生產的第一大省”。
遼寧不僅是我國柞蠶繭的主產省,同時也是柞蠶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中心。從蠶種的收集整理與保護,到后續的優質、高產、高效、抗性強的柞蠶新品種不斷推出,使遼寧省在柞蠶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
【資料圖】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喜升:“我們所是全國以柞蠶研究為主的研究所,現在隸屬于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是公益類事業研究科研單位,也是全國柞蠶研究上的牽頭單位,建所以來取得228項科技成果,特別是5項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以及1項全國科技大會獎,為全國柞蠶產業發展引領了方向,同時我們其他的一些成果,占所有柞蠶行業成果總數的70%以上,目前主要是以柞蠶的品種選育、病害防治、生態柞園建設以及資源的綜合利用等,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在柞蠶新品種選育與資源保護、柞蠶病蟲害防控等研究領域,具有國際領先的學術水平。這也是建所以來柞蠶科學研究中取得成果最多、對產業貢獻最大的研究領域。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趙娜:“首先看到的是國產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研究,目前我們所保存著柞蠶品種77個,占全國的柞蠶資源總數的65%以上,接下來看到的是幾種特殊體色的柞蠶品種,有小白蠶、青皮、方山黃、嬌藍、魯紅、青6號。這邊看到的是柞蠶飾腹寄蠅病,柞蠶通過取食這個柞葉,然后寄蠅感受到了這個柞葉散發出的一種氣味,然后把卵產到了葉面上,柞蠶取食以后寄生在蠶體體內,最后柞蠶感染這個寄蠅。這樣的病導致了我們這個作業產業,幾乎是絕產,最后農業部組織這個40多位專家,大專院校對這個病進行攻關,最后我們研究出來了滅蠅四號,把這個病給防治住,最后挽救了我們這個柞蠶的產業”。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著眼于國內外長時期的市場與行業發展需求,立足于我國柞蠶自然資源,技術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的獨特優勢,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續利用為核心,深入開展適應不同地區,適應不同用途柞蠶食用新品種選育繁育。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喜升:“我們所的研究一直是針對,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來開展,目前在研究上我們在品種選育上,也是針對市場的需求,選擇不同適應性的品種,不同用途的品種,比如說我們在食用上,我們要高營養價值的,高食味的品種的選育,我們針對高檔的繭絲產品的開發,我們同時也開展,高檔繭絲品種的選育研究”。
同時,遼寧蠶業科學研究所開展柞園生態建設與柞園資源高效利用的研究,力求多層次、全方位開發利用柞園資源,共同推動柞蠶產業的高效、綠色、健康發展。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喜升:“整個的生態放養技術,是建所以來一直的一個研究方向,比如說不同的放養模式,不同的食葉程度以及不同的柞園治理上,我們一直在開展生態化的一個研究,同時在省力高效上,我們一直在進行攻關,這也是我們主攻的一個方向,比如說我們的放養方式放養模式,我們所里主持的省里的,高效立體循環的放養技術模式研究,力爭達到樹上養蠶,樹下的,柞樹葉蠶吃了以后,它有15%轉化為絲蛋白和蛹蛋白,85%以蠶沙的形式返回到地面,我們在地面又搞中草藥山野菜的研究,同時在我們柞園輪發的枝干,發展食用菌產業,我們試驗在這種模式,在幾個主要的生產線正在試驗的階段”。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柞蠶資源的多元化利用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在醫藥、保健、食品等諸多領域,加大研發力度,力爭延長柞蠶產業鏈,拓寬資源利用渠道,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經濟附加值,推動柞蠶產業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柞蠶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接下來看到的是蠶桑資源綜合利用,首先看到的是柞蠶蛹,現在大部分的柞蠶蛹,90%的柞蠶蛹都是用于食用的,那之前呢我們還開發過一些蛹蟲草,就是我們常說的,跟冬蟲夏草的這個營養價值差不多,我們將蟲草的這個菌接到這個蛹上,然后長出了蟲草,我們還開發了一些保健品,還有這種市場上看到的黃蛹和神仙蛹,都深得老百姓的喜歡”。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長期堅持科研面向生產的原則,始終把柞蠶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為科研的重點課題,并與生產部門密切配合,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柞蠶技術進步,促進柞蠶產業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