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業界 科技快訊 數碼 電子消費 通信 前沿動態 電商

折戟東南亞的MCN們,機制成為救命稻草

2023-04-23 18:05:56 來源 : 自運行


(資料圖片)

近幾年,關于“東南亞”的話題非常熱烈。 其中“東南亞淘金”,當屬資本市場的重要戰略點。 包括疫情期間,去東南亞掘金的熱度就有增無減,業內不少人感嘆“去年雅加達酒店是1萬/月,今年已經3萬5了”,而這些涌向東南亞的老板們,紛紛將觸角伸向MCN和代運營業務。 原因很簡單,相比國內市場而言,東南亞發展機會更大,而且流量成本極低。 然而就在這么一片看似“藍海”的地方,這些企業卻屢屢碰壁,原因又是為何呢? 01

再好的模式,也離不開機制

FIRST

很多時候,我們都講,當下的競爭實際上是模式的競爭。 在東南亞市場卻發生了不一樣的事情。 不少創業者,來到東南亞市場,都帶著已經成功的模式,目的是來實現“降維打擊”,謀取更大的利益。 簡單的理解就是,將“王者”的套路,復制到“青銅”的世界,然后進行一場“大殺四方”的收割。 然而事情的結果,卻總是讓人意料不到。 首先,這里的達人轉化率并不穩定。即使TikTok在東南亞的流量和曝光成本極低(千次曝光費用最低達1美元),且容易實現高曝光,但由于用戶標簽沉淀還不夠精準,高曝光并不等于高互動和高轉化。 再就是,達人的管理也存在重重挑戰。 因為管理對象不再是中國人而是東南亞人,在人性、法律、社會等方面,兩者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在國內,不少MCN機構在合同方面實現了達人約束,嘗到了甜頭,所以對著合同有著盲目的自信。 而然卻不想,在東南亞, 合同根本起不到約束作用,于是就出現了: 接單后找不到人、騙樣品、交付期拖延等情況。曾經就有服務商向虎嗅爆料:“一位在去年1月向達人下單的賣家朋友,計劃在4月份退出印尼,卻在3月底才收到了達人交付的作品。”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機制存在漏洞的時候,模式也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張白紙。 02

為自己奮斗,同樣適用于海外

FIRST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家自運行企業,瀘州老窖。 雖然瀘州老窖和東南亞MCN企業的情況不一樣,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相同性。 就是瀘州老窖下面的經銷商,雖然他們名義上是瀘州老窖的,但并不會管公司的目標,他們只在意推廣利潤高的產品。 此時的瀘州老窖面臨了兩難的困境: 一是經銷商只注重利于將不利于瀘州老窖品牌進一步推廣;二是此時的瀘州老窖對于經銷商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和東南亞的MCN企業一樣,瀘州老窖也非常被動,不知道如何管理。 這里,瀘州老窖針對經銷商問題設計了新的機制: 經銷商的采購量/銷售量按照一定比例折算為相應數量的期權,授予期為3年。即經銷商獲得的股份數量,取決于他們創造的價值。于是,瀘州老窖的銷售額不斷上漲,市場也被看好,股份數量及價格也不斷上漲。經銷商發現股票大漲之后,更加拼命進貨、賣貨,再進貨,如此循環。變強管理手段,為機制激勵,消除經銷商心中的負面情緒,同時用利益來約束經銷商的行為與態度。 所以,不需要用捆綁銷售這種壓制性的做法,而是讓經銷商們“自運行”起來,問題被輕松化解。 其實這個邏輯,同樣可以運用在東南亞的達人身上。 過去,我們想著用合同去壓制,用違約金去約束,而在一個合同淡薄的地方,只會適得其反。 而當我們運用激勵機制來促進的時候,很有可能倒逼達人們用更好的狀態來對待工作,底層邏輯就是 “變給老板搬磚為給自己搬錢”。

△原創轉載授權,請聯系后臺

【時間】2023年5月16-18日(3天2夜)

【地點】中國·深圳

【適合人群】董事長、股東、總經理、人力總監及核心骨干。

標簽: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