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業界 科技快訊 數碼 電子消費 通信 前沿動態 電商

聚焦:中國:亞洲醫藥產業分工和生產網絡的核心樞紐 | 亞洲八大醫藥強國掠影

2023-04-10 12:05:38 來源 : 火石產業大腦

聲明:本文為火石創造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網站、公眾號等轉載需經授權


(資料圖片)

現代產業數據智能服務商火石創造,重點盤點中國、日本、新加坡、印度、韓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八大頂尖醫藥制造強國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現狀,并提出中國醫藥健康產業國際化、高質量發展的初步建議,以期為中國各地政府園區發展產業提供參考。

相關閱讀:

新加坡與韓國:全球醫藥制造和研發重地

日本與印度:仿制藥強國的崛起印尼和土耳其:新興經濟體醫藥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馬來西亞:全球醫療器械制造新中心的崛起 

產業發展現狀

(一)政策端:醫藥健康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政策引領下,中國醫藥健康產業逐漸轉向高度聚集、鼓勵創新的發展方式。生物醫藥產業作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是保障人民健康和民生福祉的重要產業。《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要聚焦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健康中國2030》提出中國健康服務業2030年達到16萬億的戰略目標。《“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提出重點支持10個左右城市打造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建設生物經濟先導區。

此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品及器械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與實施、帶量采購擴圍、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及《藥品生產監督管理辦法》等重磅政策及法規的推出,為中國醫藥企業發展營造新環境,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正經歷一場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仿制到創新的涅槃之路。

(二)空間端:中國五大醫藥健康產業集群分布態勢凸顯

目前,中國初步形成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中部地區等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其中,京津冀地區生物醫藥產業呈現空間集群式發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醫藥產業鏈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形成了以北京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長三角地區初步形成以上海、蘇州、杭州為創新驅動,合肥、南京、泰州、連云港、無錫、徐州等城市制造協同的產業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在新一輪以布局創新資源為核心的區域浪潮中縱深推進,初步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為驅動,香港、澳門、珠海、佛山、中山為支撐,東莞、惠州、江門、肇慶為依托的發展格局。成渝經濟圈初步形成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三)規模端:中國醫藥健康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中國醫藥健康產業基礎雄厚,創新水平日益提升。從產業規模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醫藥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9%,較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0.8個百分點。2022年全國醫藥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為8814個,較2021年增加477個,同比增長5.7%。

2022年,全年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收入29,111.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288.7億元。從企業上市情況看,截至2022年12月, 全國共有生物醫藥上市企業1385家,年度新增111家,較上年增長8.71%;從投融資情況看,2022年,全國生物醫藥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2237起,累計金額1225.88億元;從藥品臨床試驗情況看,2022年全國共有2805個產品獲批臨床,較上年增長4.7%。其中生物藥領域995個,中藥領域43個,化藥領域1767個;從醫療器械獲批情況看,2022年,國家藥監局共批準55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上市,比2021年增加57.1%。

圖1:2022年中國醫藥制造業產業規模及增長情況

來源:火石創造產業數據中心

(四)領域端:中國加速進入全球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新梯隊

中國化學藥市場占主體,生物藥和醫療器械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化學藥領域方面,目前中國化學藥處于“控成本、提質量”的關鍵時期,行業并購重組加速推進。2022年化學藥市場規模已超1萬億元,約占全國藥品市場份額的五成;生物藥領域方面,中國生物藥正處于發展初期,2022年生物藥市場規模超5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10%;中藥領域方面,目前,中國中藥市場相對穩定,總產值超8000億元,產業結構七成為中成藥。醫藥外包領域方面,目前中國正處于接受全球產業轉移的第一梯隊,醫藥外包市場規模已超1500億元,且擁有較大增量空間。

醫療器械領域方面,目前中國醫療器械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9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15%,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躍升為除美國外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圖2:中國醫藥產業細分領域規模及增速

來源:火石創造產業數據中心

(五)貿易端:中國醫藥健康產品對外貿易穩步發展

中國醫藥健康產品進出口貿易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醫藥健康產品進出口總額達2207.88億美元。其中,出口1295.49億美元,進口912.39億美元。從產品結構看,西藥類產品實現進出口1147.39億美元,同比增長3.55%,出口643.11億美元,同比下降5.01%,進口504.28億美元,同比增長16.99%;中藥類產品實現進出口總額達85.69億美元,同比增長10.85%,出口56.89億美元,同比增長13.97,進口28.8億美元,同比增長5.15%;醫療器械類產品實現進出口974.79億美元,同比下降18.16%,出口595.49億美元,同比下降23.04%,進口379.3億美元,同比下降9.1%。

從貿易合作區域來看,2022年歐盟、美國、東盟成為我國醫藥健康產品前三大貿易伙伴,其中,與歐盟貿易額達707.30億美元、美國貿易額達375.32億美元、東盟貿易額達199.06億美元。同時,伴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實施,政策紅利逐漸釋放,進一步了推動亞洲區域經濟的發展,2022年中國醫藥健康產品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進出口445.18億美元。

產業發展建議

總的看來,在全球化大浪潮中,世界醫藥健康產業發展重心逐漸向亞洲轉移,市場空間不斷釋放。亞洲八大頂尖醫藥制造強國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布局和競爭當中已初步找到了自己相對有利的位置,并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生產能力最強、分工協作效率最高、有機連接的區域生產網絡。其中,中國作為亞洲地區內最大、全球第二的經濟體,以超全的醫藥健康全產業鏈和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成為亞洲地區產業分工和生產網絡的核心樞紐。

但是,目前亞洲地區大部分國家主要靠出口和投資雙驅動,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呈現“兩頭在外”的特征,這種過于依賴外部市場也導致亞洲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存在結構性脆弱。面對全球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機遇,筆者認為未來亞洲重點國家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自身與國內及亞洲重點國家的強關聯性。并且,中國作為亞洲地區產業經濟最大的變量,未來在醫藥健康產業的國際化、集聚化、融合化、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還需重點加強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發展思路由“中心意識”轉變為“樞紐意識”。

在亞洲層面,中國需要充分利用亞洲各國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差異與差距空間,以及RCEP等帶來的機遇,加大與各國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協同合作,將自身打造為國際級流量樞紐平臺,既有跨國界橫向層面的協同,又有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鏈條縱向通道的交叉,以足夠多的觸角與世界充分聯系,集聚全球優質產業資源,激活各類產業要素,占據亞洲乃至全球城市網絡體系的中心節點位置,進而讓資源在流動中優化配置,加快產業進化速度,輻射引領全世界。

在中國層面,重點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臺州、蘇州、南京、泰州、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天津、石家莊、濟南、海口、香港、澳門等醫藥核心城市作為中國樞紐平臺上的關鍵節點,節點城市周邊地區有條件轉化為相鄰城市產業連綿帶的新中心,共同構筑中國多極化、多中心、多層次的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網絡體系,并以海陸空交通運輸通道、產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平臺等網絡為“血管”,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為“養料”,加速新陳代謝,對內打破各省市行政壁壘,以國內的市場需求帶動產業需求,使中國醫藥健康產業向價值鏈上游移動。對外實現全產業發展優勢,切入亞洲及全球價值體系新支點。

二是從“階梯式”發展轉向“板塊式”發展。

在區域層面,打破中國區域經濟自東向西階梯式弱化的格局,將各重點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省市整體性地放置于區域性發展框架中,形成責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更多地納入“國家戰略”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中,強化各省市產業功能板塊的分工與協同,并進一步形成跨區域協調機制。同時,結合中國各省市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側重點和財政自給率等情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合理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促進各省市醫藥健康產業的均衡發展。

三是從“粗放型”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

在省市層面,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需由注重產值規模、稅收等數字型指標轉向注重效益、質量、生態等指標。同時,針對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的省市應該優先做好本地產業生態環境建設,加大人才和機構的吸引力,精準匹配人才發展需求,整合人才資源,并進一步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END—

作者 | 火石創造 廖義桃  審核 | 火石創造 廖義桃 殷莉

原文標題 : 中國:亞洲醫藥產業分工和生產網絡的核心樞紐 | 亞洲八大醫藥強國掠影

標簽: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