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業界 科技快訊 數碼 電子消費 通信 前沿動態 電商

券商加速布局“投行+投資”業務模式 新設另類投資子公司為項目跟投“鋪路”

2023-03-29 09:17:51 來源 : 證券日報

全面注冊制下,券商加速布局“投行+投資”業務模式,積極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參與項目跟投。

從行業最新的進展來看,3月24日,證監會對星展證券設立另類子公司申請文件提出反饋意見,其中提到,星展證券目前沒有已完成的由公司擔任保薦機構的保薦業務項目,請詳細說明儲備項目的具體情況,包括項目名稱、具體溝通情況等,并就公司設立另類子公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論證。除星展證券外,證監會也對世紀證券申請通過子公司從事另類投資業務提出了反饋意見。

2月21日,證監會核準了國新證券通過子公司從事另類投資業務。自科創板實行保薦機構的另類投資子公司跟投制度以來,券商新設的案例持續增加,截至2023年2月底,全證券行業共有81家券商設立了另類投資子公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至今,證監會共核準了7家中小券商通過子公司從事另類投資業務。中資券商包括萬和證券、甬興證券、中郵證券、國新證券,外資券商包括高盛高華、東亞前海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從現階段來看,雖然外資參控股券商仍是行業中的“小眾”群體,卻因其強大的外資背景和獨特的發展模式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并逐步向國內各項業務滲透,業務體系進一步完備。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新設另類投資子公司的趨勢來看,外資券商和中資券商在全面注冊制下正在展開多方面的市場競爭,開設另類投資子公司是當下較為直接的方式。對于外資券商來說,在全球視野方面存在一定優勢,因此中資券商要根據自身情況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加強競爭力。”

從上述7家獲批從事另類投資業務資格的中小券商來看,證監會未對東亞前海證券另類子公司有具體業務限制,而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的另類投資子公司限參與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項目的跟投,其余5家券商的另類投資業務也均限參與創業板、科創板項目跟投。

對于券商來說,引入跟投制度帶來了收益增厚。從科創板開市至今,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鎖定終止日,券商旗下另類投資子公司跟投浮盈合計約為156億元。

另一方面,跟投制度也是對券商投行實力的一項考驗,注冊制下眾多券商均在積極打造“投行+投資”的業務生態模式。

陳靂表示,“‘投行+投資’模式使券商通過另類投資子公司并使用自有資金,以發行價格進行認購,從而進一步規范了定價機制。同時,投行與投資兩項業務的聯動有利于券商的轉型發展,業務規模將有機會提升。”

從已披露2022年年報的4家上市券商來看,在去年二級市場波動的情況下,部分券商旗下另類投資子公司跟投產生的回報相當豐厚。其中,國元創新實現營業收入3.9億元,同比增長125.93%;實現凈利潤3億元,同比增長115.07%。招商證券投資實現營業收入6.55億元,凈利潤4.5億元。方正證券投資實現營業收入1.44億元,凈利潤0.73億元。信達創新實現營業收入822.15萬元,凈利潤219.6萬元。

“從跟投到‘投行+投資’,定價和價值發現能力定成敗,頭部券商優勢明顯。以科創板浮盈排名為參考,投資水平強的券商,項目排名靠前,頭部券商選擇的項目更加優質,具有更強的價值挖掘能力。”廣發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陳福補充說。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稱,“資本市場改革全面深化,對證券公司專業服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相較于過往同質化程度較高的通道類業務,財富管理、主動資管、注冊制下的投行及跟投、衍生品等機構業務轉型及創新業務具備更快的增速,同時,更高的能力要求和業務集中度推動綜合服務能力領先的頭部公司以增量帶動存量實現份額的持續強化,助力行業格局改善。”

標簽: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