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業界 科技快訊 數碼 電子消費 通信 前沿動態 電商

唐駁虎:24小時雨量超前年鄭州!深港暴雨為何如此之強?

2023-09-09 03:53:17 來源 : 鳳凰網

核心提要:


(相關資料圖)

1. 香港、深圳、福州此次都降下了突破歷史記錄的大暴雨,其中香港8日的雨量已經超過2021年的鄭州,成為中國主要城市24小時雨量之最。這一切極端暴雨的出現是因今年11號臺風“海葵”。

2. 今年8月底西北太平洋出現了三個臺風共舞的局面,其中“蘇拉”的風力最強,不過登陸后卻并沒有帶來強降雨。究其原因,就是此次的“海葵”,它吸走“三臺共舞”中另外兩個“蘇拉”和“鴻雁”的水汽,再加上“列車效應”和副熱帶高壓帶北抬,使風力不強的“海葵”帶來了超強的降水。

3. 目前來看,“海葵”還在繼續向云貴高原推進,繼續帶來降水,且還存在一定可能重新“復活”,變成熱帶風暴繼續興風作浪。總之,目前南方各地需要注意暴雨災害的疊加效應,以及暴雨后常出現的地質災害。

4. 今年夏天諸多的異常天氣,給北京、福建等地都帶來了極端降雨或極端高溫。而“三臺共舞”等局面,也給天氣預報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以至于超算也沒有算出準確的數據。種種跡象告訴我們:理解和應對氣候變化,從未顯得如此重要。

作者|唐駁虎

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受今年11號臺風“海葵”的殘余低渦影響,繼9月5日晚上的福州之后,香港、深圳7日夜晚到8日凌晨也出現歷史級強降雨,均創下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香港天文臺(含氣象工作)成立于1883年,也就是說現代氣象記錄自此開始。深圳地區氣象記錄則由寶安縣氣象站(深圳鎮)始于1952年7月1日。

香港天文臺總部在7日23:00-24:00錄得一小時雨量158.1毫米,相當于鄭州21.7特大暴雨最大小時雨強201毫米的80%,這樣的降雨是相當極端的。

到8日下午,天文臺總部的24小時降雨量最終收于647.7毫米,超過了2021年鄭州國家站的645毫米,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中國主要城市24小時降雨量之最。

而全港雨最大的地方出現在香港島最南端的赤柱,24小時傾瀉842毫米驚人雨量,其中75分鐘降雨213毫米。

這是140年以來香港的最強暴雨,可以說是非常極端的。用“世紀暴雨”來形容,確實一點也不過分。

在深圳,雖然代表深圳的國家基本氣象站(福田區竹子林園博園內)不在主雨帶上,24小時累計雨量為超220毫米(排名為9月歷史第二大)。

但在主雨帶上的羅湖區小梧桐自動站,則錄得了551.9毫米的歷史極值,也全面創造了深圳的各項雨量記錄。

羅湖區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最大過程累積雨量616.8mm,多地浸水,深圳水庫被迫泄洪。

除了降雨中心帶之外,這次珠三角其他地區的降雨強度也很大。廣州番禺379.9毫米(南村鎮等超過400毫米)、佛山南海274.0毫米,打破觀測史上的單日降雨紀錄。

東莞國家基本站306.3毫米為觀測史上第二,打破9月單日降雨紀錄。順德、珠海的降雨量也超過200毫米。廣州國家基本站182.4毫米,也是歷史9月第二大暴雨。

從氣象統計上來說,24小時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后改為250毫米),就是特大暴雨了。

這次深圳、香港24小時500毫米的降雨量,無疑是特大暴雨,而且是刷新歷史記錄的極端暴雨。

那么,這一切究竟又是怎樣發生的?首先還是因為“陰魂不散”的今年11號臺風“海葵”。

吸走兩個兄弟的“內力”的“海葵”

上一篇說過,8月底在北緯20度一線的的西北太平洋海面,自西向東依次同時有“蘇拉”“海葵”“鴻雁”三個臺風在活動,出現了“三臺共舞”的局面。

當時預報,第9號臺風“蘇拉”將擦著廣東沿海走一圈,以強臺風級別自東向西制造特大暴雨。中央氣象臺為此發布了最高級別的臺風紅色預警。

鐵路部門按照最嚴重情況預計,對廣東地區高鐵干線、城際鐵路及部分普鐵線路采取了連續4天的大面積停運措施。

鐵路大動脈主動停運四五天,這一舉措極為罕見。但結果,盡管“蘇拉”如期走出了預報的路線,順著粵東、珠三角到粵西沿海擦邊行走了一圈。

9月1日晚上22時位于深圳東南方約62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每秒55米(16級)。9月2日凌晨03時30分在珠海市金灣區沿海擦邊登陸,并向粵西移動。

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每秒45米(14級),這個強度可以排進1949年以來登陸廣東臺風的前十強(每秒45米以上)。但是預報的大暴雨卻沒有實現。

實際帶來的暴雨強度一般。珠三角各氣象站都沒有達到特大暴雨級別(24小時雨量250毫米以上)。深圳測得最大降雨量為大康站,214.1毫米。

只有粵西很小一片地區超過250毫米,雨量最大站點在云浮羅定泗綸鎮362.3毫米、茂名信宜錢排鎮347.5毫米、陽江陽春三甲鎮331毫米、江門恩平河排林場302.8毫米。

為什么這次預報不準?因為復雜的“三臺共舞”,互相之間作用超出了超級計算機和氣象模型的演算能力。

三臺風互相作用的實際結果,是位于中間的今年11號臺風“海葵”吸力更強,搶走了一東一西兩個兄弟——第9號臺風“蘇拉”和第12號臺風“鴻雁”的水汽供應。

最后導致“蘇拉”變成空殼,帶來的降雨不如預期,“鴻雁”干脆中道崩殂——在大洋上降級為低壓,自行消散了,從生到死壽命不到三天。

“海葵”則得以順利生長,加強為16級超強臺風,并且路徑轉為偏南。

9月3日15時30分,“海葵”中心在臺灣臺東以15級強臺風(風速每秒50米)登陸。

這是4年來首個登陸臺灣島的臺風,也是自2016年以來登陸臺灣的最強臺風。花蓮累計降雨量500~900毫米,局地超過1000毫米。

在穿過臺灣島、被中央山脈大幅削弱后,“海葵”9月5日早晨5時20分和6時45分又先后在福建漳州東山縣、廣東潮州饒平縣登陸。

三次登陸后“海葵”強度大減,登陸大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只剩每秒18米(8級),并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壓,以每小時不到8公里的步行速度緩緩西行。

到6日下午,進入河源惠州一帶,風力只剩每秒12米(6級風),已無法確定環流中心,停止編號。

但卻就是這樣“溫柔”的臺風,卻接連在從福建北端的寧德到粵東潮汕、珠三角,未來的粵西還可能一直延伸到廣西的北海,整整1400公里的海岸線上制造出歷史級的暴雨。

為什么如此不可思議?還是因為暴雨的本質之一——豐沛的水汽供應,這是暴雨之本。

充沛的南海水汽供給

從氣象監測圖上就能看出,南海季風向北的水汽條件非常充足,輸送距離短、強度大,幾乎是直接從南海提出,直接灌向珠三角。

這是“海葵”登陸后,來自南海的西南季風有所加強。與此同時,13號臺風“鴛鴦”和太平洋臺風胚胎沒有對南海水汽形成“搶水”效應。

與此同時東海有弱冷空氣南下,還帶來部分水汽。“海葵”的殘余環流低壓引導南風和東風匯聚,冷暖空氣交匯,具備了發生暴雨的條件。

由于不斷有南風和東風的水汽匯入,形成了中尺度雨帶。雨帶上不斷新生對流,導致強降雨持續不斷,并集中在一條范圍不大、移動緩慢的中心雨帶內。

強降水云團源源不斷從海上生成,然后如同列車經過沿著一條通路經過同一個地方,造成同一地區出現長時間持續不斷的強降水。

就像一節又一節列車車廂一樣經過同一條鐵軌一樣,這種情況叫作“列車效應”,效果不斷疊加,產生最大的累積雨量,導致災害加劇。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幾年極端暴雨常見的副熱帶高壓極端北抬,徹底打開了季風的水汽通路。13號臺風“鴛鴦”正在登陸日本名古屋,也在帶來更大范圍和強度的暴雨。

總之,哪怕臺風都已經結束了,只要有殘存低壓,結合冷暖鋒面或者地形抬升,和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依然可以造成持續不斷的強降雨,就像“杜蘇芮”。

從9月4日開始,“海葵”的雨帶覆蓋福建沿海,從南到北,廈門、泉州、莆田、漳州、福州和寧德的暴雨都非常極端。而中心雨帶9月5日夜間落在了省會福州。

福州市區的雨量、雨強均為歷史之最,具有“強度超強、持續時間長”的特征。其中代表福州、雨量不太高的烏山國家氣象站單日降雨量395.9毫米,再次大幅刷新紀錄——

今年7月28日-29日福州國家站因為臺風“杜蘇芮”剛創造338.2毫米的紀錄,大幅刷新2015年臺風“蘇迪羅”創造的原紀錄254.3毫米。

這次在臺風“海葵”影響下再破紀錄,一年兩次大幅破紀錄,也是相當罕見。今年福州迎來四次臺風、四次大暴雨,累計年降雨量超過了2000毫米。

今年還有近三個月,這九個月的降水量已經接近史上最高的2016全年2264毫米。而在臺風間隙,福州則又創造了東南地區的高溫日記錄。和北京一樣,今年暴雨和高溫都破了記錄。

廈門的雨勢雖然不如福州兇悍,但也創紀錄地連續三天大暴雨,國家基本站累計降水量336.4毫米,島外海滄、集美等地過程雨量接近400毫米,突破9月過程降水量最多紀錄。

從記錄更高的區域自動站看,福州倉山區蓋山鎮的6小時雨量495.1毫米、24小時雨量達到617毫米,和720特大暴雨中的鄭州市區(390/645)相當。

閩侯縣祥謙鎮自動氣象站21-22 時錄得最高小時雨量174.7毫米,達到了鄭州21.7特大暴雨最大小時雨強的87%,超過了2005年的“龍王”臺風,打破福建小時雨強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海葵”這個名字前身就是十八年前被除名的“龍王”。2005年的超強臺風“龍王”是典型的秋季臺風,生成于9月底。

并于國慶節假期,先以超強臺風強度登陸臺灣,再以臺風強度登陸福建。福州出現1小時170毫米左右的特大暴雨和嚴重的洪災。次年被除名,“海葵”一名取而代之。

所以“海葵”正是臺風“龍王”被除名后的替補名字,可謂“龍王重生”。

盡管6日下午“海葵”停編,但是殘余低壓沒有徹底消散,逆時針環流還在。這就制造了一個距離縱橫上千公里、時間持續5天的漫長雨帶。

死而不僵的漫長旅程

從6日下午到7日白天,降雨中心也從福建轉到廣東東部,揭陽、梅州、汕尾、河源、惠州等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到7日晚上,海葵的殘余低壓已來到廣州市境內,雨帶進入珠三角,制造了香港和深圳的“世紀暴雨”。東莞、廣州、珠海、中山等也開始猛烈暴雨。

而未來幾天(9-10日),強降雨仍將繼續緩慢向西推進,廣東中西部和廣西東南部還會出現大雨-暴雨,局地大暴雨,幾乎是一路橫掃東南沿海。

因為這個“海葵”的遺體——殘存低壓居然還在繼續吊著一口氣緩慢西進,死而不僵,僵而不滅,一直吊著一口氣,緩緩穿過粵西。

之前預計要到11日前后才會在云貴高原前徹底消散。到時廣西云南部分地區還有中雨。需要注意的是,前一個臺風“蘇拉”一周前剛給粵西帶來了一場不大也不小的暴雨。

所以要注意防御暴雨災害疊加效應。例如由于連續降雨,深圳水庫水位已接近汛限水位,從9月8日凌晨0時15分開始泄洪,排洪流量為每秒70-80立方米。

總之,這次“海葵”低渦疊加季風氣流影響,導致降雨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覆蓋范圍廣,造成了眾多歷史級的強降雨災情,大概率和“杜蘇芮”一樣被除名。

(如果一個臺風造成重大災害損失,那么它的名字將在臺風名稱循環序列中被剔除而作為單獨標記,以后再提到這個名字就單指的是這次造成重大災害的這個臺風了)

但同時還有另一種可能,是“海葵”的部分低壓殘余再次進入廣西的北部灣方向,后續與南海的熱帶擾動發展,有一定概率會在近海區域再次生成一個“土臺風”,再次襲擊華南尤其是珠三角。

雖然聽上去很離譜,但在臺風的歷史上,這種“復活”的情況不少。如2014年第7號臺風“海貝思”在廣東汕頭登陸后強度迅速減弱,停編之后,殘余環流移入東海海面,再次發展為熱帶風暴。

2000年第22號臺風“溫比亞”、2009年第17號臺風“芭瑪”、2018年第9號臺風“山神”減弱消散后,也都有殘余環流“復活”為熱帶風暴的歷史。

目前四大機構的自動超算模式,美國GFS、德國ICON給出了這樣的最新預測,不過歐洲EC和加拿大GEM的計算不支持這種“回旋鏢”結果,所以還有待觀察。

而正在登陸日本的13號臺風“鴛鴦”卻降級迅速,沒登陸日本前就減弱散架了。到8日下午17時,中央氣象臺已經對其強度評價,降級為熱帶低壓。

今年的臺風,真是最復雜、最難預報的一年。本來與夏天生成的臺風相比,秋臺風就有三大特點:路徑偏南、勢力強大、造成損失更嚴重。

目前來看雨勢已經減弱,但是仍然要繼續做好防御。往往地質災害會延后于特大暴雨出現,山區丘陵地帶要保持警惕。

而隨著新一輪厄爾尼諾周期的開始,也到了全面總結夏季天氣、展望秋冬和明年天氣的時節。瞭望寰宇,理解、應對氣候變化從未顯得如此重要。

標簽: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威力傳動漲20.00% 2023-09-09 02: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