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業界 科技快訊 數碼 電子消費 通信 前沿動態 電商

今熱點:疲勞駕駛 危險就在一瞬間

2023-06-25 14:06:15 來源 : 平安渝中

車輛處于“行駛模式”


(相關資料圖)

大腦處于“待機模式”

雙眼處于“關機模式”

這就是駕車出行途中

潛伏的“隱形殺手”

疲勞駕駛

疲勞駕駛

是指駕駛人在長時間連續行車后,產生生理機能和心理機能的失調,而在客觀上出現駕駛技能下降的現象。駕駛人睡眠質量差或不足,長時間駕駛車輛,容易出現疲勞。

疲勞駕駛會對司機的

思維能力、判斷力、意志力

直接造成影響

多數駕駛人認為開車時犯困

堅持一下或者強撐一會兒就好了

然而行車路上

眼睛一閉,禍事將近

輕度疲勞

會出現換擋不及時、不準確等行為。

中度疲勞

會出現操作動作呆滯,有時甚至會忘記操作等情況。

重度疲勞

會下意識操作或出現短時睡眠現象,嚴重時會失去對車輛的控制能力。

氧氣因素

氧氣因素對小汽車影響尤為明顯。小汽車空間小、密封性好,經過一段時間行駛后,就很容易導致車內氧氣濃度下降,而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人體就會感到頭痛、嗜睡、呆滯、注意力無法集中。

路況因素

高速公路開車發生犯困的概率要遠高于普通公路。封閉的高速公路干擾少、車速快、操作行為單一,同時視覺單調,胎噪、風噪比普通公路更大,由于長時間大腦缺少刺激反應,對人體形成催眠效果。

能量因素

開車在勞動強度上被劃分為中等體力勞動。一方面維持開車的姿勢,如:手勢抬高、腳尖翹起、肩腰部的支撐,都需要局部肌肉持續收縮而消耗能量,另一方面大腦的長時間專注更需要消耗能量。

時段因素

人的睡眠受人體生理節律的影響。在凌晨和下午是一天中覺醒水平最低的時段,人體的晝夜生理節律使得我們無論是否缺乏睡眠都會受到瞌睡的侵襲,因此,選擇在合適的時間段駕車或停車休息是重要的駕駛方法。

方法1

開車前一天要保證充足睡眠,勿熬夜;

方法2

注意勞逸結合,白天連續駕駛時長不要超過4小時,之后要停車休息至少20分鐘。若有夜間駕駛需求,連續駕駛時長不要超過2小時;

方法3

科學安排行車時間,盡量避免夜間開車,尤其是凌晨時段,白天則要注意避免午后時段;

方法4

長途駕車出行,盡量找一名搭檔,輪流駕駛;

方法5

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開車,以免肌肉僵硬誘發疲勞,可在開車時小幅度調整坐姿和深呼吸;

方法6

若行車途中出現疲勞、困倦癥狀,可開窗呼吸新鮮空氣,或飲用咖啡等提神飲料。最穩妥的方法是在服務區停車,下車活動腰腿、頸肩等肌肉,待疲勞緩解后再上路。

標簽:

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徐文榮被查 2023-06-25 14:08:38
微視頻|大地詩篇 2023-06-25 14: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