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14:07:48 來源 : 研報中心
【資料圖】
本文討論對象為中指銷售排行榜TOP100中的發債房企(共73家)。截至2023年6月6日,1)2022年報已刊發且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為51家。2)已刊發但被出具“強調事項”、“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為14家,其中僅遠洋集團尚未違約/展期,“保留意見”主要基于遠洋資本相關事項。3)延遲刊發的為8家,均為展期/違約主體,僅旭輝刊發了未經審計年報。
注意到,有12家已刊發年報的房企近三年(即20-22年)更換了非四大的審計機構,新審計機構中上會栢誠(龍光、禹洲、恒大、旭輝)、開元信德(寶龍、德信中國)出現頻率較高。將審計機構從“四大”換為“非一線”的原因一則在于節省開支,二則在于解決分歧事項,保證年報的發布。關注更換后的審計報告質量。
進一步來看,樣本房企銷售、盈利及債務情況如下:
銷售情況:2022年房企銷售整體滑坡,千億以上房企由41家縮減為20家,銷售金額同比均值為-39%,少數國企(國貿地產、越秀地產、中國中鐵、建發房產)銷售額逆勢增長,但這類國企在高能級城市拿地亦積極,資本支出較大,關注拿地節奏與融資端匹配問題。
2023年1-5月,國企銷售同比基本轉正,僅首開股份(-13.5%)和大悅城(-10.0%)為負,另有部分國企(首創城發、中國金茂、中冶置業)銷售復蘇不明顯。
未違約民企銷售表現基于土儲質量有所分化,碧桂園、新城控股、中駿等三四線土儲占比高,延續30%以上的跌幅;龍湖土儲能級整體較高,濱江集團和綠城中國在杭州市占率較高,銷售均有所復蘇,同比增長30%以上,但需關注疫情積壓需求釋放后增長動力不足問題,以及杭州市內第三環線銷售萎靡造成的影響(濱江集團、綠城中國)。違約民企則仍處于失速下滑狀態。
后續推演,若房企23年全年延續1-5月銷售額同比情況,則仍較21年銷售金額下滑約33%,降幅僅較22年收窄約6個百分點,銷售不容樂觀。
盈利情況:2022年,房企盈利能力受到進一步沖擊,毛利率平均值下滑6.1個百分點至14.7%,歸母凈利潤均值為-6.1億元。共計27家樣本房企歸母凈利潤虧損,平均虧損金額達90億元。融創、金科、榮盛、遠洋集團(未違約)、富力、華僑城(未違約)等12家房企虧損金額超百億。虧損的首要原因為資產減值損失,碧桂園、金科、華僑城和融創均超百億。華僑城還因存貨跌價準備計提(115.07億元)合理性等問題收到深交所問詢函,其文旅地產成片開發模式下項目多位于城市非中心區域,導致其價格支撐較所處城市平均水平更弱,減值壓力凸顯。
債務情況:未違約房企有息債務規模靠前的保利發展、萬科、碧桂園、中海地產等,均在2,000億元以上。平均短期債務占比約29%,民企(含混改)遠洋集團、雅居樂、金輝集團、新城控股、珠江投資和中駿集團等現金短債比不足60%;國企中鐵置業、中冶置業現金短債比亦在50%以下,關注短債壓力。
地產“黑鐵時代”下,房企共同面臨的是新的底部銷售均衡和被壓縮的盈利空間,其中部分房企銷售端抓手不足而債務端壓力逼近,且再融資存阻力,行業信用風險或仍未完全出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