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04:51:10 來源 : 互聯網
(相關資料圖)
不能讓公共預算、財政資金花得太便當、太任性;只有真正扎緊了“錢袋子”,才能真正過好“緊日子”。
”8月28日,河南魯山縣“牛郎織女”雕塑。視覺中國 圖
文|朱昌俊
在輿論場持續發酵的河南魯山縣“700多萬建牛郎織女雕塑”事件,有了最新進展。
8月29日深夜,魯山縣聯合調查組發布通報稱,已依規依紀對負有直接責任的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黨某某予以免職,對縣住建局工作人員李某某言辭不當的行為給予政務記大過處分。并承諾,對社會關注的項目設計、工程造價、招標流程等問題進行全面審查。
相關人員被免職、處理,所傳遞出的信號已經很明顯了。這座引發眾議乃至眾怒的雕塑背后,到底有沒有“貓膩”,相信不久就會真相大白。
日前舉行的中央紀委常委會集體學習會強調,要嚴肅查處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數據造假、加重基層負擔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那么,為何在當前一些地方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仍存在“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揮金如土的現象?
“形象工程”到底是怎樣產生的
從荊州古城的關公像和貴州獨山縣的水司樓……衡量一個建設項目是否合理,是不是“形象工程”,公眾有一個非常樸素的標準,那就是它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是否相稱,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按照這個標準,魯山縣與造價715萬的牛郎織女雕塑放在一起,明顯就非常違和。
不妨先看這樣幾組數據:2020年,魯山縣才退出貧困縣序列;到2022年底,魯山城鎮化率為35.3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65.22%)的一半多點;2022年,魯山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38億元,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則達到51.27億元。
如此縣情之下,大手筆斥資700多萬搞一座在方方面面都被吐槽的雕塑,引發輿論質疑,實為情理之中。也因此,它到底是如何立項并獲得審批的,招投標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確實有必要好好查一番。
可能也會有人疑問,難道拍板者意識不到這樣的雕塑勞民傷財不合時宜嗎?這就關系到動機問題了。
結合很多過往案例來看,“形象工程”之所以禁而難絕,除了好大喜功的政績驅動,也往往夾雜著私利沖動。
一個常識是,工程項目數量越多、耗資越大,權力尋租的機會和空間也就越大。這次事件中就有一個令人費解的細節,“牛郎織女雕塑”的中標單位來自深圳,并且自2018年至今,在包括魯山縣在內的平頂山市共中標5個雕塑項目,總金額接近1500萬元。
很顯然,一家來自千里之外的公司屢屢中標大項目,它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來頭,是否是憑借某種特殊“關系”上位,不得不令人產生聯想。此外,一座看起來無比普通的雕塑,不少業內人士評估的造價,從20萬到50萬元不等,為何最終耗資700多萬,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據此而言,要遏制“形象工程”,還是得從強化權力約束,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入手。如中央紀委常委會集體學習會所強調的,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如何改變扭曲的政績沖動
扭曲的政績沖動,也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誘因。
有合理的政績沖動,真正想為百姓辦實事、為地方謀發展,公眾是歡迎的。但我們往往看到一個現象,似乎經濟越落后的地方,越熱衷于“形象工程”。這主要還是因為在一些地方,當經濟發展上的亮點不多時,謀求“短平快”“看得見”的政績。個別地方官員錯誤地認為,這能夠為個人升遷提供幫助。
近幾年,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產業發展、招商引資等各方面的競爭都更為激烈,更要防止一些地方為了快出政績,把更多精力花在表面功夫上。為此,政績考核的指揮棒也應該做出優化,從源頭打消一些人的僥幸心理。
以此次事件為例,前幾年就有媒體報道,全國共有十多個地方爭搶“牛郎故里”“七夕文化發源地”,甚至建了類似雕塑的也不是個案。這種情況下,魯山縣不惜花巨資造雕塑,一個拿得上臺面的理由可能就是為了增加競爭“牛郎故里”的砝碼。
但是,僅靠一座雕塑,真的就能讓“牛郎織女之鄉”的名號被更多人接受嗎?其必要性以及可能帶來的正向收益,顯然是存疑的。
去年中組部《關于改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的通知》就明確,要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優化政績考核內容指標。其中就包括對地方黨政工作部門領導班子,要依據部門職能職責,突出考核服務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等的實際成效。同時,要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評判領導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政績的重要標準。
將這樣的要求落實落細,讓更多部門和個人切實感受到,政績考核的指揮棒變了,對于減少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顯然非常重要。
更重要的是扎緊“錢袋子”
花巨資建造的牛郎織女雕塑顯得如此突兀,也與當前政府財政收支平衡壓力不斷加大的現實有直接關系。
這幾年,從國家到地方,都在不斷強調要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要集中財力保民生、保重點,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但花費巨資的問題工程依然屢見不鮮,如前段時間媒體就報道了甘肅省榆中縣花9個億建市民公園一事。類似的“大手筆”到底是如何與財政狀況自洽的?它們何以能夠“我行我素”?
兩個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視。一是決策問題。眾所周知,重大工程一般都要納入地方重大決策,而決策越民主,科學性就越有保障。民主決策,不僅是指在內部要杜絕“一言堂”,還要引入社會監督、媒體監督等。像花9個多億造一座公園,這樣的重大決策,如果只是某個部門甚至某個領導就可以拍板,必然增加決策失誤的風險。對一些地方來說,習慣在社會監督之下作決策,是一個需要激活的行政倫理。
二是預算問題。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在推動財政預決算公開,但是縱觀不少地方部門的公開細則,依然比較粗放,并沒有起到足夠的公開、監督作用。更重要的是,各級人大對于預決算的全過程審查監督也還需要強化,以確保不僅要知道每一筆錢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還要厘清到底“值不值”。
事實上,去年河南省委辦公廳、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勤儉節約堅持過緊日子的通知》就明確,要嚴格預算管理。其中就要求要加強財政支出政策績效評估,將績效管理實質嵌入到預算管理中,通過實施項目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節約行政成本、硬化責任約束,真正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只是不知道,魯山這座雕塑的建設預算,是否納入了全過程績效管理?
被輿論關注到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是財政支出亂象的一個縮影。一面是財政收支承壓,一面又不耽誤“大手筆”面子工程照樣上馬,只能說,目前還是有個別地方和領導干部沒有養成過“緊日子”的習慣。
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完善體制機制上想對策:不能讓公共預算、財政資金花得太便當、太任性;只有真正扎緊了“錢袋子”,才能真正過好“緊日子”。
編輯|李勤余
排版|甘瓊芳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我們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