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3 22:22:57 來源 : 醉井觀商
毫無疑問,2023年下半段,隨著經濟持續好轉,就業保持總體穩定肯定會有較好支撐。只是有人疑惑:我們在發展高端產業的同時,是否應該保留并發展低端產業,以期解決高端產業不能容納太多就業的缺陷,這個說法有沒有可行性,符合經濟學規律嗎?
一、案例:產業升級后的“去人化”正在悄悄的發生著......
【資料圖】
我曾經說過一個服裝工業互聯網項目,也就是在縫紉電機上裝傳感器,把數據回傳;再在工位上裝個小平板,給工人實時指令。
這樣后臺系統可以靈活根據面輔料庫存和生產進度來實時派單,不用線長來回講,工人在工位也可以隨時切換工序。
這種情況下,工廠就可以增加接單能力、加快生產速度、減用工量、減產線調整和產品導入的成本。但是當你拿這套東西去找外部工廠推廣,結果基本沒人愿意采用。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確實能有個15%左右的降本增效,但我多加幾次班就好。至于那些加班也賺不了幾個錢的微利小廠,更不愿花錢做制造升級。
不過,這套系統最終還是賣出去了幾套,是在孟加拉國。這個項目是在一家接美資服裝品牌訂單的工廠里跑的,品牌方一看:好東西,賣我們幾套,我們用在孟加拉的新廠。
所以,這些制造升級方案在外企品牌方里有價值,可以把低熟練度工人提升到60%的水平,而成本可能只增加了不到5%。整體用工效率是國內60%,整體用工成本依然比國內低60%以上,而效率所賺的利潤是遠大于用工成本的。
可以說,這就是一種產業升級后的“去人化”。本來需要高技術工人,但產業升級的技術(傳感器邊緣計算等)下沉到低端產業,取代了高技術部分,那就只需要低技術的機械重復動作,高技術工人被取代,低技術工人則越來越類似機器。
其實這也是工業生產的必然。工業制造業是個資本增密的過程,天然厭惡擾亂產能穩定的因素,而人的不確定性就是重點因素之一。
產業升級必然帶來部分技術的廉價化,這些技術會下沉到低端產業。低端產業在本土完成應用后,就會把范式遷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海外。
當然,能阻攔的無非是關稅、海外基建、本地產業集群效率等。但從長遠看,低端產業的這種遷移不可避免,因為勞動力成本是核心。
從邏輯上看,我們還可以把沿海低端產業向內陸遷移,但高房價拉高整體用工和經營成本,這條路走得挺難的,但又不得不為之,你知道為什么嗎?
二、分析:不能保留低端產業的前提下,不僅完不成產業升級,低中高端都要完犢子
在我看來,如果不能保留低端產業的前提下,不僅完成不了產業升級。而且會導致整個產業鏈的低端,中端,高端就業都完犢子。無論是高端大國重器的制造,還是低端父子小作坊。無論是研發設計的白領,還是現場的工代售后藍領,其實道理都是相通的。
工藝也簡單,激光切割下料,然后折彎機一折。鈑金加工廠,甭說每個市了,幾乎每個縣都能拎出十幾家來。置辦兩套床子就能當老板,軟件一畫圖,機器就干活兒,老板雇倆小工,搬搬抬抬的就出活兒了。讓出身工科的人一看,有一毛錢的技術門檻那也是吹牛吹出來的。
要說低端吧,這是真低端。但正是萬千低端的小作坊,養活了我們國產的激光行業,伺服電機行業以及數控系統行業。
如今這不僅國產化了,價格也低的離譜。不少廠還能半價先發貨。膽子大的老板,簽完合同,直接刷爆三張信用卡就把機器提回去了。然后每月賺加工費,連還廠家尾款,帶還信用卡。
對我們來說,幾個“家庭作坊”低端的不能再低端了。但對匯川、大族、廣數,這些數控加工領域的高新科技龍頭來說,正是這些遍地開花的大小作坊。給了他們產品最初的試驗機會,給了他們試錯機會,給了他們進口替代機會。到現在,才有了超越進口,業界領先的市場份額。
可見,產品不管多高端的產品,其研發、改進、迭代也都離不開客戶基礎,離不開低端產業現場工人的一個又一個小經驗。正如洗完襪子,指甲縫的泥也干凈了一樣:解決客戶生產現場的問題反饋,捎帶手的也把自身產品完善提高了。
嗯,回頭再說。回頭洗菜、和面、刷碗。嗯,手干凈了。干凈是干凈了,進肚子里誰受得了。
這也就是去工業化的后遺癥,低端去了,高端迭代改進研發不僅不少花錢,還容易耽誤事。
三、本質:并不是“完全保留本土低端產業”,而是抓對一個時間差
通常來說,產業升級后,低端勞動力幾乎就都轉到服務業了。比如保潔,保安,收銀,理貨等等。只要高端產業能搞的好,甚至直接加稅,然后發救濟,都能把戲唱下去。歐美國家,就是這么唱的。
如果只是單純保留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面臨的可能不是失業人口過多,而是沒有那么多本國勞動力從事這類產業。因為工價問題,導致本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吸引不到合格的本國勞動力的。
那么,如果還要保產業,那么到時候還得引用外勞。比如歐美國家的印度電話客服等,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快布局海外,把生產銷售原材料都搞到手里。或者繼續發展用機器代替人,這都是我們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中,否則低端產業是肯定留不住的。
因此,在我看來,其實這并不是說要“完全保留本土低端產業”,而是要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抓對一個時間差。
因為勞動力是人,不是游戲里加個點就能立刻完成技能培訓。放緩低端產業的外流,能夠為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提供時間,也能為其他產業的投資和基建擴張提供時間。沒有這個時間,短期內出現批量低端產業轉移,很多地區容易迅速“鐵銹化”:
最后不得不依賴政府財政來提供就業,多數就業質量較低,本地整體產出在財政上為負。那就掉坑里了。
所以說,就業是個動態的池子,產業總有興衰,我們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始終保持池子的總體容量才最見治理能力了。
最后的話:嚴格意義上講只有落后產能或低端產能,沒有低端產業!
最后,我只想說,服裝裁剪,大家映像里很低端對吧?那就拿激光器來講吧。面料裁剪,金屬加工,芯片產業,其實都是激光器相關。芯片用的激光器要求高,金屬的中等,面料的要求低。如果沒有低端產品平攤研發成本,所謂的中高端產業全部都要倒閉,而且實際上被輻射到的相關產業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也就是說,在發展的進程中,其實只有落后產能。低端產能,沒有低端產業。實際上,從人類歷史來看,近300年的技術爆炸歷史,不僅僅沒有讓大量人口失業,相反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更多崗位。所以,與其一味的去保留低技術產業,不如干脆開辟新的行業,畢竟,技術爆炸所帶來的,永遠都是想不到的行業和更多的崗位,不是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