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 04:18:08 來源 : 東方資訊
來源:極目新聞
8月31日報道據日本《日經亞洲》雜志網站8月29日報道,亞洲現在在通脹率下降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比該地區在去年通脹率上升時面臨的困難更多。
(資料圖片)
盡管亞洲的消費通脹率平均激增幅度并沒有2022年的西方那么大,但整個亞洲地區比美國多用了6個月的時間,才使消費價格回到烏克蘭戰爭前的水平以下。
現在,主糧價格的上漲有可能過早打亂下降趨勢。今年7月亞洲糧食價格同比上漲7.3%。作為對比,今年6月糧價同比上漲4.8%,去年9月糧價上漲峰值為7.4%。
印度對這些糧價上漲起到很大作用。雨季末不均衡的降雨對農作物產量造成不利影響,導致糧食通脹率同比上漲高達10.6%。
日本的糧價上漲也在加速,新加坡和菲律賓的糧價則一直處于高位,因為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當地糧價上漲的節奏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不過,印尼和泰國的糧價增速放慢,這要歸功于更加穩定的供應、更好的糧食流通管理和對價格的更密切監控。尚不清楚這些影響能否持續下去。
總的來說,價格風險正在向好的方面轉變。可能導致南亞和東南亞干旱與農作物減產的厄爾尼諾氣候模式的出現,恰逢俄烏糧食協議到期以及印度出臺限制大米和洋蔥出口的舉措。
印度占世界大米出口的40%,它的貿易禁令對菲律賓和印尼等一直尋求增加大米采購以避免潛在短缺的進口國來說是一個打擊。由于大米出口禁令,國際谷物理事會的大米價格指數達到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與此同時,其他谷物和油料種子的價格停止下跌。
預計糧食出口商將采取更多限制性措施,進口商也會增加更多預防性訂單,從而助推了糧食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前景。這種情緒很可能使大量糧食類大宗商品的價格保持在高位,反過來也會影響其他糧食產品的價格。
這將給大多數亞洲經濟體帶來問題。大米是亞洲人的主要谷物,去年穩定的大米價格幫助該地區經受住了小麥和部分其他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但現在大米價格正在領漲。
包括亞洲所有發達國家和菲律賓在內的糧食凈進口國面臨更高風險。但是,就連印度尼西亞和泰國這樣的糧食凈出口國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因為它們嚴重依賴進口小麥、大豆和其他糧食,如果黑海的運輸仍不確定,這些商品可能變得更加昂貴。
這些國家的農作物產量也可能受到正在顯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泰國已經表示,為了節水,今年可能會減少大米產量。
難怪亞洲各國央行在暫停加息的同時,也在密切關注通脹風險。糧食在整個亞洲消費價格指數中占27%,它在國家層面對消費價格指數的貢獻率,則從韓國的14%到印度的46%不等。大比例的權重意味著,亞洲糧食價格的變化可能會嚴重影響整體通脹。
與此同時,貨幣貶值和原油價格上漲也引發了對輸入型通脹的擔憂。布倫特原油價格在6月跌至每桶71.60美元的低點后,現在又回到每桶80美元以上。
雖然油價對整體通脹的直接影響比對糧食的直接影響小得多,但它可能對消費者購物籃中的其他商品產生重大溢出效應。油價上漲增加了農業成本的投入,使糧食變得更貴。聯合國說,全球原油價格上漲是7月植物油價格環比上漲12.1%的因素之一。
總的來說,這些條件將使亞洲各國央行難以追隨拉美央行的腳步,在今年實現同步降息。事實上,隨著新的價格上漲壓力不斷加大,極少數去年與通脹率飆升作斗爭的國家可能仍不得不提高利率。
在新行長的領導下,菲律賓央行明智地回到鷹派立場,很可能在今年年底前數次加息。日本銀行也面臨越來越大的要求其更加果斷收緊政策的壓力。對其他地區的央行來說,下一步仍可能是降息,但這可能要等到明年。
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應對糧食通脹方面,貨幣政策不是最有效的工具。增加供應始終是更好的解決辦法,財政政策應該仍是亞洲抵御糧食價格上漲的第一道防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