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3 21:48:44 來源 : 北方海南
黨建賦能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資料圖】
“多虧了黨員志愿者幫忙,太感謝你們啦!”6月17日,烏海市海南區拉僧仲街道佳和小區居民馬秀英來到小區的“紅色驛站”,向志愿者表達了感激之情。
幾天前,馬秀英家的馬桶堵了,污水溢了一地,維修人員說至少得兩天才可以上門維修,這讓獨居生活的馬秀英慌了神。鄰居告訴她,小區里新開了“紅色驛站”,可以向志愿者尋求幫助。于是,馬秀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走進了“紅色驛站”。值班的志愿者了解情況后,二話不說拿起疏通劑、疏通工具,上門幫她疏通了馬桶,又把衛生間打掃干凈。
“‘紅色驛站’真不賴,聽說以后的服務項目會越來越多。”馬秀英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走進佳和小區的“紅色驛站”,站內便民設施豐富,既有暖心疏導區、圖書閱覽區、政策查閱區,也有兒童娛樂區、棋牌娛樂區,可以提供手機充電、應急藥品、簡單沖印、常規義診等便民服務,還具備小型會議座談和矛盾糾紛調解等多項功能。
“‘紅色驛站’是街道黨工委延伸黨建工作和服務群眾的臂膀,讓居民在家門口隨時享受到豐富且專業的服務。”拉僧仲街道澤苑社區黨委書記袁玲說。
去年以來,拉僧仲街道黨工委為探索“黨建+社會治理”新模式,在6個社區打造了集志愿服務、文明實踐、為民紓困、便民服務、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7個“紅色驛站”。通過黨建陣地,進一步推動社區資源、服務和管理下沉小區,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拉僧仲街道“紅色驛站”是海南區以黨建為引領,助推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海南區始終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不斷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五大機制,著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該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相關區級領導任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下設12個專項推進組,縱向打造“1+12+N”的善治指揮鏈,形成黨政同責、區域聯動、部門協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同時,海南區將全區劃分為152個網格,在網格上建立62個黨支部和53個黨小組,實現黨建網格和基層治理網格“雙網合一”,構建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至基層“神經末梢”。
在拉僧廟鎮民樂社區,社區黨委將轄區劃分為8個網格,設立3個黨支部,網格長由支部書記擔任,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以網格員為工作主力,動員協調各類基層組織、黨員、群眾共同參與基層治理。
平日里,網格中哪一戶是大病家庭、哪一戶有高齡老人,誰家是殘疾戶、誰家是低保戶、誰家是危房戶,誰家里有黨員、有大學生,社區“兩委”成員和網格員都熟記在心。
為將居民煩心事、操心事解決在一線,社區黨委組織網格員堅持開展“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活動,通過打電話、微信語音、視頻、上門等多種方式,掌握居民訴求,解決群眾困難,真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海南區還為每個網格至少配備1-2名機關干部兼任黨建指導員,通過定期參與黨小組會、座談交流等形式,指導基層網格黨小組開展組織活動。同時,鼓勵在職黨員通過法定程序合理進入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委員會等組織,引導居民群眾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問題。因地制宜把黨建陣地布局到網格中,在每個居民小區打造“黨群微家”“網格微工作站”“紅色驛站”等服務陣地,形成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主、“小微”陣地為輔的“一心多點”黨群服務布局,讓群眾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務。
在此過程中,海南區健全完善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村(社區)居民自治和村(居)務監督組織為基礎的村(社區)“三單、三員、一平臺”工作機制:理清了黨建工作清單、權力服務清單、監督履職正負清單,組建了黨建監督員85人、民情監督員207人、廉情監督員92人的“三員”隊伍,搭建了公開公示監督平臺,進一步規范村(社區)服務基層社會標準。推行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雙報告雙考核”工作機制,推動全區86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2000余名在職黨員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累計服務群眾3.6萬余人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