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4 00:57:48 來源 : KnowYourself
策劃、撰文 / Wany、Lena、盧舫
編輯 / KY主創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一個從小不被偏愛的人,生活中多的是不被選擇的時刻 ——
小時候,放學回家,總是沒有同學和我一起走;
長大后,交朋友,從來沒有成為過誰的 first choice;
談戀愛如果遇到情敵,自己總是敗下陣來的那個;
如果在職場上有升職機會,工作績效差不多,勝出的也永遠是旁邊同事....
而我身邊有個朋友,她正好和我相反,她的生活,就是一段“被偏愛的人生”。
從小學開始,成績不算特別好的她,是每一位班主任的班長首選;周圍總是圍繞著一群朋友,大家都非常愿意和她推心置腹;工作運也特別好,去到每家公司都會成為leader最寵愛的員工,每次離職都讓整個部門的人依依不舍......
她常開玩笑說她確實“運氣很好”,可能因為老家風水好。但根據我的觀察,這些總是被偏愛的人,并不是全憑運氣,ta們確實有著我所不具備的特質。我總結出了以下十點:
「粗線條」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粗線條,也就是人格特質中所說的低神經質,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中更少產生消極情緒的傾向,又稱情緒穩定性。
擁有這項特質的人在負面情緒上往往不那么敏感,即使是在面對壓力來源時,仍然可以做到不自怨自艾,更不會把消沉的能量傳遞到周圍的人身上。 有研究表明,具有低神經質的人在友誼中的關系滿意度更高(Wilson et al., 2015)。
也難怪,一個人能做到凡事都不掛在心頭,和ta相處會很輕松自在吧。
「活在當下」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相比于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認真感受當下,會讓人更受歡迎。這是一種對當下的身心狀態有意識、而不加評判地注意和覺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念」。
當一個人能在生活中常處于正念的狀態,也就是具備特質正念(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那么ta們腦中沒有太多干擾,能不斷向內索取自己需要的精神力量與支持,也更容易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樂趣(Tomlinson et al., 2018)。與這樣的人相處,也會更容易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美好。
同時有研究發現, 特質正念還能影響一個人的異性吸引力(Janz et al., 2015)。除了身體吸引力外,研究者發現女性參與者會更喜歡特質正念水平較高的男性,看來那句“認真的男人最性感”是有科學道理的。
敢于表達需求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很多人是羞于對他人提出請求、要求幫助的,ta們害怕給對方帶來麻煩與壓力。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懂得適當「麻煩」他人的人,也許更會被人偏愛。
在一項研究求助行為對人際關系影響的實驗中,當同伴向自己表達需要幫助的請求后,參與者增加了對同伴的喜愛,同時,ta們對同伴的社交印象和關系的感知親密程度也有所增加 (Niiya, 2015)。
是的,人會喜歡適度依賴于自己的人,這是因為當我們感覺自己“被需要”時,個人的價值感會得到提升。我想起最近大家常常討論“脆弱感”有多迷人,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吧。
幽默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人類幾乎是普遍地愛好諧趣。” 幽默感不僅能提升我們的生活滿意度,還能夠幫助建立人與人的連接。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幽默的人可以給他人帶來積極的情緒。研究表明,強烈的幽默感比智慧更有吸引力。能和我們一起笑的人,往往能和我們建立更親密的關系(Hall, 2015)。
幽默感也可以產生異性吸引力(Tornquist & Chiappe, 2020),女性會更欣賞能讓她們笑的男人,而男性會傾向于尋找一個欣賞他們幽默感的伴侶。如果能遇到一個可以分享快樂的人,這意味著未來可能會有趣。
(怎樣的幽默是好的“幽默”?回復關鍵詞「幽默」,學會做一個幽默的人吧。)
懂得投其所好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人與人之間,存在一種“喜歡-相似”效應(liking-similarity effect),顧名思義, 只要散發出“我們是同類”的信息,就更容易被偏愛。并且,“我們都喜歡”的相似,比“我們都討厭”的相似,更容易增進感情(Zorn et al., 2022)。
我想起我來到新公司幾個月后,終于和同事熟悉起來的契機,就是發現我們都喜歡同一個樂隊。所以啊,如果彼此剛好有同樣的愛好、又或者你愿意為對方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就可以大大增加被偏愛的機會啦。
有「反差感」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看起來文靜的女孩,耳機里放的是搖滾樂;看起來「難搞」的領導,其實下班之后會喂樓下的流浪貓。
當我們對一個人了解不深時,往往會依照已有的經驗、或者ta的「社會角色」對ta快速分類,形成初步的印象。這種由刻板印象形成的認知,雖然能夠大大節省你建立對他人印象的精力,但很容易造成誤解。
隨著我們了解的深入,發現對方跟我們的預設不一樣時, 這種強烈的對比產生的“反差感”會帶來驚喜,讓人充滿探索欲與新鮮感,自然會引起他人的興趣與偏好。不過,當然,被反差的一面需要是“積極”的,才會讓人充滿魅力,否則就是幻想破滅。
積極回應他人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響應性(responsiveness)指的是與他人交流時,積極的肯定與回應對方的表達。 在人際交往中,響應性高的人更有可能引發他人對自己的偏好。
擁有這種特質的人能敏銳地捕捉到對方傳遞的信息,并及時地給予回應,不會讓對方的熱情掉到地上。例如,向對方分享自己喜歡的電影時,ta們會說:“雖然我沒看過,不過聽上去很有意思誒,我改天去看看。”并且這不是一句客套話,不久后,ta真的看了你分享的電影,并主動跟你討論。
這種真誠的響應會讓你產生愉悅感,感到自己的想法被看見并認可。這樣的人被偏愛也就不奇怪了~
自信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我們所說的“自信”,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能看見自己的優勢”的人。
自信和自負、自戀不一樣,自信的人往往對自我有正確的認知,ta們除了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里,也知道自己是個有瑕疵的人。
所以, 自信的人往往可以恰到好處地展現自己的優勢,把ta們的魅力發揮到最大化;而且,作為一個有清晰自我認知的人,這種對自我的“清醒感”和“認同感”,讓ta們在言行舉止之間都充滿底氣,和ta們相處,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感染。
因此,自信者既不會給身邊人帶來自戀的不適,也不會因為自卑自輕,給旁人壓力。誰不喜歡這樣的人呢。
懂得欣賞別人的人,
更容易被偏愛。
根據互惠原則, 人會更愿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這個定律也適用于解釋任何人之間的相互吸引 —— 其中一個可能就是,對方欣賞我、喜歡我,因此我也會更喜歡對方。
每個人都有得到他人肯定和贊美的需求,當對方主動向我們表達欣賞時,這會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產生和對方的親密感(Leary & Kowalski, 1990)。
仔細想想也確實如此,很多不喜歡我的人,其實我本來也不喜歡ta嘛。
相信自己會被偏愛的人,
確實更容易被偏愛。
最后,被偏愛的人,往往都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值得被偏愛。當人堅定地相信自身的吸引力,事情也確實更有可能向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一項研究結果就顯示,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如果人們相信自己是會被接受的,ta們在行為上會表現得熱情,熱情的行為讓其他人確實更接受ta們;如果ta們覺得自己會被拒絕,ta們會表現得冷淡,這將導致更少的接受(Stinson et al., 2009)。
看來,所謂“要想被愛,首先要愛自己”并不是一句空話, 愛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真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許多行為方式,這些行為方式,將成為受不受別人歡迎的分水嶺。
看完這些,如果你發現自己好像都不太符合,也不用太難過。被偏愛不必成為所有人的追求,畢竟一生中對于我們來說,重要的人也不會太多,只要你愛的人也愛著你就足夠啦。
而如果你確實追求被偏愛的感覺,上述十個點里,有一些是可以在行動中做出調整的。你可以把它們看成是我們對于「如何成為一個更被偏愛的人」而做出的建議,有機會的話,就在生活中嘗試一下。
以上。
點點 「在看」,會被偏愛
References:
Janz, P., Pepping, C. A., & Halford, W. K. (201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A speed dating experimen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2, 14–19.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02.025
Leary, M. R., & Kowalski, R. M. (1990).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component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7 (1), 34-47.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07.1.34
Stinson, D. A., Cameron, J. J., Wood, J. V., Gaucher, D., & Holmes, J. G. (2009). Deconstructing the “reign of error”: Interpersonal warmth explains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of anticipated accept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 (9), 1165–1178.
Wilson, R. E., Harris, K., & Vazire, S. (2015). Personality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in daily life: Do everyday social interactions account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9 (2), 173–186. https://doi.org/10.1002/per.1996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菜單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