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9 09:51:07 來源 : 河北新聞網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日前,強降雨襲擊河北省。截至7月31日8時,石家莊市井陘縣平均降雨量毫米,最大降雨點降雨量達到毫米。
在這場罕見的暴雨中,井陘縣卻做到了無傷亡、無決口、無潰壩,經受住了嚴峻考驗。三個“0”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深入一線走訪調查。
(資料圖片)
8月6日15時,記者來到微水鎮南河頭村。站在堤壩上,只見冶河水早已恢復了往日平靜,就在幾天前,這里還曾有滔滔洪水奔流而過。
“你看那邊,那條黑色的線就是洪水到來時的最高水位。”順著井陘縣副縣長孫利北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對岸一條清晰的印記,離堤壩頂還有近一米距離。堤壩上,除了石籠上偶有被沖掉的石塊,幾乎沒見損毀。而2016年7月那場洪水,也是記者所在的這個位置,水不僅沒過了堤壩,還漫到路上齊膝深。
暴雨襲來,最先經受考驗的是堤壩。
7月30日,隨著雨勢越來越大,平日里溫順的冶河,咆哮著奔流而下,形勢萬分危急。
那一天,井陘縣防汛抗旱指揮部里,每個人的心都緊繃著——
冶河上游的甘陶河,最大行洪能力不到2200立方米/秒,而來水流量已達到3500立方米/秒,能不能挺過去?
滴答,滴答,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直到晚上24時,最后一個鄉鎮報告洪水平穩通過,大家才深深松了一口氣:終于頂住了!
在孫利北看來,能順利挺過這一關,根本的原因,是縣里把河道治理作為“看不見”的民生工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手筆投入、高標準建設,打牢了防洪根基。
時間倒回到2021年。那時候,聽說縣里要拿億元治理河道,不少人反對:一個山區縣,財政底子本來就薄,為啥投在這“看不見”的河上邊?
這筆錢,對井陘來說確實不是小數目,2022年政府支出58億元,僅河道治理一項就要占到五分之一。
但歷經1996年、2016年兩次山洪,縣委、縣政府態度十分堅定:一定要把河治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于是,一場河道治理工程有力有序展開。
兩年來,先后實施冶河綜合治理一期、二期項目,共疏浚河道公里,平均下挖河床3米,新建護坡公里,拆除違建174處,清理生活垃圾不計其數,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不僅如此,小作河、綿河、甘陶河,縣里的主要河流都進行了治理。
這么大的工程量,治理效果怎么樣?
實踐是最好的證明:以威州鎮這個魚米之鄉為例,2016年540畝漁場全部淹沒,大量農田和房屋毀于一旦,今年僅淹沒幾畝魚池,沿途無一村進水。從全縣來看,無一傷亡、無一決口、無一潰壩。
“在這場暴雨中,能做到無人員傷亡,還得益于我們把困難想在了前面、把準備工作做得充分細致。”井陘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縣應急管理局局長梁吉軍認為。
入汛以來,井陘縣提前分級摸底,做好基礎臺賬,在17個鄉鎮、321個行政村進行了應急轉移避險演練,并準備好了54個集中安置點和縣城文化中心應急避難場所,提前組織5359名群眾轉移避險,保證了全縣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東柏山村是秀林鎮地勢最低的一個村,全村265戶、960口人。
“我們村緊挨著甘陶河東岸,那晚河里水流量越來越大,太嚇人了。”回憶起7月30日那個暴雨肆虐的夜晚,東柏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志軍依然心有余悸。
好在,已經在7月28日強降雨來之前,就把緊鄰河道居住的13戶、27人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即便是這樣,縣里還是不放心,駐鄉鎮縣領導和鎮黨委書記兩人30日傍晚就住進了村里,把十多名村干部、黨員分成3個組,分片包戶,做好了第二輪轉移預案。”張志軍回憶說。
當晚20時,上級指令傳來,甘陶河上游水庫泄洪流量將達到2300立方米/秒。
寧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必須轉移臨近河邊的群眾。于是,村里立即啟動第二輪轉移預案,對臨河第二排至第四排的34戶、67人實施轉移。
3個轉移小組迅速沖進雨中,挨家挨戶幫助群眾轉移。“80多歲的張同鎖腿腳不方便,不想走,他覺得家住在第三排,不會有危險。”張志軍說,得知情況后,他們做通家人工作,一起把老人背到了安置點。
“縣里科學研判、有效應對,保障了鄉親們的生命安全。如今,干群同心重建家園,我們更加充滿信心。”張志軍說。(河北日報記者周潔、董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