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12:25:10 來源 : 張掖日報
“農”墨重彩繪“豐”景
(資料圖片)
——張掖市扎實推進農業農村工作綜述
記者段曉梅
盛夏時節,行走在張掖大地,制種玉米生長茂盛,田野阡陌縱橫交錯,綠色蔬菜運往四方……處處綠意盎然,盡顯生機勃勃,農民的歡聲笑語在希望的田野上盡情釋放。
近年來,我市立足獨特的資源稟賦,堅持“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接二連三”方向,打造全國知名、西北一流現代寒旱特色農業高地,布局黑河沿岸優勢農業、沿山冷涼特色農業、戈壁荒漠設施農業3大板塊,建設現代種業、優質蔬菜、設施農業、肉牛奶牛、專用馬鈴薯、休閑觀光農業6大功能區,著力培育玉米制種、綠色蔬菜、張掖肉牛、優質奶業、戈壁節水生態農業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100萬畝玉米種子、100萬畝蔬菜、100萬頭牛、100萬畝草、600萬只羊、100萬畝特色種植“6個百萬”產業規模,創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扎實推進,全國重要的“糧倉子”“菜籃子”“肉架子”“奶袋子”地位持續提升。
現代種業健康發展。聚焦“世界知名、中國一流”種業基地目標,加快建設全國玉米制種基地、加工基地、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農作物制種面積持續穩定在140萬畝、產種量達7億公斤,其中玉米制種110萬畝、產種量達4.65億公斤,可供全國3億畝大田用種,占全國年需種量的近一半。“張掖玉米種子”獲國內唯一玉米種子地理證明商標。全市現有農作物種子企業188家,其中玉米制種企業88家,世界排名前十的拜耳、科迪華、先正達、利馬格蘭、科沃施5家種業企業,國內排名前十的北大荒墾豐、安徽荃銀高科、山東登海、中農發種業、江蘇大華、北京創種科技6家種業企業入駐張掖發展。全市已建成現代化玉米種子加工中心20個,玉米果穗烘干線65條、籽粒烘干線70條,小包裝加工線164條,成為國內最為集中的種子生產加工技術中心。
張掖市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國家區域性油菜、蔬菜、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已形成以玉米種業為主導,蔬菜、馬鈴薯、油菜種業為重點,瓜類、花卉、中藥材等多元發展的“1+3+N”農作物種業體系。張掖種子產業已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程度最高、聯系農戶最廣、占農民收入比重最大、農業效益最為顯著的農業支柱產業。
蔬菜產業集群發展。聚焦建設全國知名的高原夏菜生產基地和西部加工蔬菜出口發展引領區,全力打造產品優質、市場高端、效益突出的綠色蔬菜產業集群。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96萬畝,發展設施農業面積達17.61萬畝,建成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基地10萬畝,認定出口備案基地31.3萬畝。全市有4個縣區被列入全省蔬菜優勢生產區,3個縣區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以娃娃菜、番茄、西蘭花、洋蔥、菜心等為主打產品的萬畝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11個,培育從事蔬菜種植、物流配送、營銷加工的專業合作社45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6家,建成果蔬保鮮庫270家、靜態儲藏能力66萬噸。扶持培育蔬菜加工企業29家,年收購原料40萬噸,加工蔬菜成品5.6萬噸。在東南沿海城市建立蔬菜直銷檔口56個,培育從事進出口貿易蔬菜企業50多家,5月上旬到10月初可持續供應,可有效彌補東南亞、中亞地區夏季蔬菜供應缺口。全市蔬菜類“三品一標”產品達102個、地理標志產品4個,注冊“金張掖夏菜”集體商標1個,“甘州娃娃菜”“民樂紫皮大蒜”等4個產品入選“甘味”區域公用品牌目錄,“發年鑫鼎”“康翠蔬菜”等20個產品入選“甘味”企業商標品牌目錄,張掖已成為全國十大蔬菜生產基地和五大“西菜東運”基地之一。
肉牛奶牛做大做強。我市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形成以甘州、臨澤、高臺黑河沿岸灌區為主的肉(奶)牛產業帶,以肅南、民樂、山丹冷涼地區為主的牦牛產業帶,布局甘州區現代畜牧業產業園、高臺縣北山現代畜牧產業園、臨澤縣高莊高標準肉牛生態養殖示范區等產業片區,全市牛飼養量達110萬頭,出欄量達37萬頭。以“小規模、大群體”為主要模式,以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為主攻方向,我市大力發展萬頭鎮、千頭村、百頭社、十頭戶,肉牛養殖場(戶)達4.86萬戶,年出欄100頭以上養殖場(戶)404個,創建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2家,建成肉牛屠宰加工企業10家,年屠宰加工能力達60萬頭。建成傳祁乳業、三元乳業、甘肅臨澤雪蓮乳品有限責任公司3家乳制品加工企業,設計加工能力達30萬噸。前進牧業奶牛存欄規模和產奶量均居全省第一,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12位。打造甘肅華瑞、祁連牧歌等畜產品品牌30多個,在全國設立直銷點40個、超市直銷專柜160家,建成畜產品電商平臺28家,“三品一標”認證率占全市飼養總量的70%以上。“張掖肉牛”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肅南牦牛”注冊為國家農產品地理商標,“張掖牛肉”被列入全國首批名優特新農產品目錄,祁連牧歌牛肉、博工肥牛取得“雙認證”,肅南牦牛肉取得有機產品認證,培育形成傳祁、雪蓮、三元等乳制品品牌,六縣區全部躋身甘肅省牛產業大縣。
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張掖馬鈴薯淀粉及干物質含量平均水平為18%、24%,高淀粉品種淀粉含量高達26%,與德國、美國等馬鈴薯產業發達國家的指標接近,是我國馬鈴薯種薯及加工薯栽培的最佳適宜區域,馬鈴薯畝均產量達3噸以上,年生產微型薯1.1億粒,總產量達129.35萬噸。全力打造河西走廊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產量近13萬噸,中藥材企業加工能力接近5萬噸,形成了以民樂、山丹、甘州冷涼區為主的板藍根、黃芪種植基地,以甘州、臨澤、高臺黑河綠洲灌區為主的甘草、孜然、甜葉菊種植基地,以民樂、山丹、肅南高海拔區為主的當歸、黨參種植基地。民樂縣榮獲“全省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縣”“中國板藍根之鄉”等稱號。立足得天獨厚的冷涼氣候條件和種養業副產品豐富、河灘荒地面積廣闊等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建成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16個,年產食用菌6.7萬噸,認證雙孢菇、香菇、黑木耳“綠色食品”4個,注冊“貫黨菇業”“菇東東”“白大頭”等食用菌商標品牌7個,張掖食用菌入選甘肅省首批“甘味”區域公用品牌目錄“錯峰頭”產品。
現代農業高歌起,無限生機綻沃野。如今,從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到“1+3+N”農作物種業體系,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綠色農業”……我市農業農村工作扎實推進,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嶄新畫卷正在張掖大地萬里田疇上徐徐展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