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4 16:53:21 來源 : 個人圖書館-自然田野
#暑期創作大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俗話說,“智者樂水”,人天生就親近水,人類的老祖宗就是“逐水而居”的。當我們讀到大才子韋莊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還有誰不向往這樣的“水居”生活,人們把它稱為“夢里水鄉”的生活。
人們喜歡“山居”生活,一般都是因為喜歡“白云”,就像南北朝詩人陶弘景說的,“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喜歡“白云”那樣的自由自在。人們喜歡“水居”生活,一般是喜歡類似“滄浪之水”,正所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1. 時歸坐在短篷底,白占一溪云水居,鄭夢周過著“水居”生活的,“漁父”一定算一類。而“漁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隱士的象征。而“漁父”作為隱士的象征,最早從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開始了。屈原之偉大,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而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人,做不了屈原,就退而求其次,做“漁父”,逐水而居。這首明代詩人鄭夢周的《漁父·披卻蓑衣翁自漁》,就是一個典型的“漁父”形象:
時歸坐在短篷底,白占一溪云水居
“披卻蓑衣翁自漁,青荷包飯柳穿魚”,做一名“漁父”是瀟灑的,極致的自由自在。他只需要披上蓑衣,就不在乎是晴天還是下雨,可以自由自在的釣魚。餓了,一個青青荷葉包飯,釣到魚了,用柳條串起來。
“時歸坐在短篷底,白占一溪云水居”,等到歸去的時候,他只需要坐在短篷底下;回到家里,家在溪頭,占盡一溪云水而居,就像神仙一樣。
“漁父”的“水居”生活,要的是自由自在,要的是“一溪云水”!
2. 桑樹連坡種,人家夾水居,李廌如果說“漁父”的“水居”生活,其實是歸隱,不是普羅大眾的生活。而宋代詩人李廌的這首《出城·岸走舟安穩》,則講的是實實在在的江南水鄉普通人家的“水居”生活,是他們世世代代的“水居”生活:
岸走舟安穩,逍遙若步虛
“岸走舟安穩,逍遙若步虛”,“步虛”,指道家傳說中神仙的凌空步行。小舟行走得十分平穩,就像是兩岸在走一樣;人站在舟上,感覺就像仙人在步虛一樣。“晴煙迷白鷺,春水見浮魚”,一只白鷺迷失在了晴空煙云中,一篙春水,時見魚兒浮出。
“桑樹連坡種,人家夾水居”,兩岸山坡上,連續種著桑樹,兩岸的人家,逐水而居。“年豐村舍好,稚子學詩書”,這是一個豐收年景,村舍也特別好;這是一個書香門第,稚子們都在大聲讀詩書。
一句,“桑樹連坡種,人家夾水居”,說明了這里“水居”生活的安居樂業;一句,“年豐村舍好,稚子學詩書”,贊美了這里的重視教育的傳統。
3. 暫寄空山傍水居,清風朗月伴窗虛,周馨桂清代詩人周馨桂只是暫時到水鄉居住,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最后希望自己能夠在水鄉定居下來,做一個無憂無慮的農人。這首《暫寄·暫寄空山傍水居》,寫得情真意切,真實自然:
暫寄空山傍水居,清風朗月伴窗虛
“暫寄空山傍水居,清風朗月伴窗虛”,我暫時寄居在這依山傍水的地方,每到夜晚,有清風朗月在窗前陪伴著我。“聲名不務聊求志,嗜好無他只在書”,我也不求名也不求利,只追求自己的志向所在;沒有別的嗜好,只喜歡讀書。
“巷有回車陶處士,家徒立壁馬相如”,“陶處士”,指陶淵明。“馬相如”,指司馬相如。我住在一個巷子里,巷子可以轉過車來,就像陶淵明所居住的巷子一樣;而我家里,家徒四壁,就像司馬相如一樣。“平生事事輸人下,徙倚西疇羨荷鋤”,我一生事事不如意,久居人下,現在開始希望那些荷鋤莊稼人。
一句,“暫寄空山傍水居,清風朗月伴窗虛”,“水居”的美好,和詩人的不得志,形成明顯的對比,因此,詩人寧愿做一名農夫。
4. 人家多在藕花中,枕水窗開面面風,姚益敬詩歌中的江南“水居”生活,從“漢樂府”就開始了,其中有“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就是描寫的“采蓮”人家的生活。這首清代詩人姚益敬的《夏日戲作蓮莊圖》,把江南的“水居”生活寫得更加如夢似幻:
人家多在藕花中,枕水窗開面面風
“人家多在藕花中,枕水窗開面面風”,有的人家,三面都是荷塘,夏天荷花盛開之時,人家就處在藕花包圍之中;這樣的人家,枕水而居,推開窗戶,每一面窗戶,都有涼風進來。
“日暮輕雷遞前浦,冷香和雨入簾櫳”,傍晚時分,輕輕的雷聲,從前浦而來;涼涼的荷花清香,隨著夏雨進入簾櫳。
一句,“人家多在藕花中,枕水窗開面面風”,想想都讓人陶醉了!
5. 繁昌縣前白楊樹,隨處柴門傍水開,唐桂芳“繁昌縣”,在今天的安徽蕪湖市,那也是又名的水鄉。這首明代詩人唐桂芳的《遣懷·繁昌縣前白楊樹》,講的是繁昌縣“水居”生活的旖旎,來自夜晚江面上飛來的螢火蟲,讓詩人特別難忘:
繁昌縣前白楊樹,隨處柴門傍水開
“繁昌縣前白楊樹,隨處柴門傍水開”,繁昌縣到處都是白楊樹,隨處可見的人家,柴門都是傍水而開。
“可是夜深風露冷,流螢一個渡江來”,每到了深夜,涼風起,露水濃,四周黑洞洞,只見一個流螢從江面上飛過來。
一句,“可是夜深風露冷,流螢一個渡江來”,夏天的夜晚,螢火蟲就是可愛的精靈!
6. 樹里人家屋,柴荊傍水隈,戴亨一般水鄉都是樹木茂盛,那里的人們,也多有愛植樹的習慣,因此,他們的房屋,也多建在大樹旁邊,而且要傍水而居。這首清代詩人戴亨的《題畫冊·樹里人家屋》,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居”的特點,描寫的淋漓盡致:
樹里人家屋,柴荊傍水隈
“樹里人家屋,柴荊傍水隈”,在樹林里的人家房屋,柴門都是傍著水灣而開,既有樹蔭的庇護,又有水面的清涼。
“江空天一色,帆影日邊來”,江水、天空一色,都是湛藍湛藍的,一片帆影,沿著日邊而來,是誰家打魚歸來?
一句,“江空天一色,帆影日邊來”,盡顯了江南“水居”的美!
7.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樓閣,孫蕡這首明代詩人孫蕡的《湖州樂·湖州溪水穿城郭》,把目光移向了湖州,湖州瀕臨太湖,平原地區水網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而這首詩,是一副湖州風情畫,就像“富春山居圖”一樣,既宏大,又細膩: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樓閣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樓閣”,湖州到處是溪流,溪水四通八達,穿越城郭;傍水的人家,就地建起了樓閣。“春風垂柳綠軒窗,細雨飛花濕簾幕”,到了春天,春風吹綠了楊柳,垂柳綠化了人家的小軒和窗戶;而春天綿綿的細雨,那輕盈的飛花,打濕了人家的簾子和幕布。
“四月五月南風來,當門處處芰荷開”,到了初夏,四月和五月間,南方吹來,傍水的人家,打開大門,處處是荷花盛開。“吳姬畫舫小于斛,蕩槳出城沿月回”,湖州靠近太湖,深受東吳文化影響,在清代稱那里的女孩為“吳姬”。湖州的女孩,蕩著和酒壺一樣大小的畫舫,早上出城,晚上戴月而歸。
“菰蒲浪深迷白筼,有時隔花聞笑語”,水里滿是菰蒲,大浪襲來,小船就迷失在了蘆葦之中,只是時不時隔著荷花,聽到有人笑語盈盈,才知道水中還有人。“鯉魚風起燕飛斜,菱歌聲入鴛鴦渚”,到了九月,秋風起,燕子斜飛,女孩又唱著“菱歌”,采著菱,上了鴛鴦洲。
這首詩,從春天寫到秋天,從傍水人家寫到唱著“菱歌”采菱,寫盡了湖州的美好!
8. 溪叟厭塵網,移家臨水居,劉攽北宋詩人劉攽特別有意思,他厭倦了塵世生活,選擇“水居”是想歸隱。事實上,他也很享受隱居生活,但他同時也沒有放棄“入世”思想,如果有機會的話,他愿意再一次入世,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這首《庵嶺漁叟詩》是這樣寫的:
溪叟厭塵網,移家臨水居
“溪叟厭塵網,移家臨水居”,以“溪叟”自稱的我,已經厭倦了塵世的熙熙攘攘、蠅營狗茍,所以,我舉家遷移到臨水而居的地方。“開扉對山色,堰水活嘉魚”,我打開家門,面對的是山色,“山色有無中”;而湖水中,鮮活的魚兒,阻塞了湖水的洶涌。
“蓬棹自相得,笑歌還自如”,我坐在小船的烏蓬中,棹舟而洋洋自得;大笑一聲,長歌一曲,自由自在。“猶嫌子陵傲,老更就蒲車”,“子陵”,指東漢嚴子陵,他隱居富春江,拒絕了出仕機會。“水居”雖然自由,但我不想學東漢嚴子陵那樣的高傲,我就算老了,有征聘隱士的機會,我也會入世,成就一番作為。
一句,“溪叟厭塵網,移家臨水居”,很多詩人是因為這樣的理由而選擇“水居”的,選擇“水居”,就是選擇當一個“漁父”!
9. 庾嶺風煙句,石溪云水居,徐鹿卿南宋詩人徐鹿卿,經歷了太多的彈劾和貶謫,不管是他自己還是朋友。不是他走,就是他送朋友走。這首《送太庾黎丞·其一》,是他送別朋友的一組詩中的一首,詩中充滿了對朋友的寬慰:
庾嶺風煙句,石溪云水居
“老矣黎夫子,拳拳只此書”,黎夫子,我老了,經歷了太多的彈劾和貶謫,都不知道說些什么了,我的拳拳之心,都在這首詩里。“萬緣俱淺澹,一字不遺馀”,這人世間,一切緣分都是很淺很淺的,沒有一輩子的事,不是分別,就是要分別;人如果走了,那就一個字也留不下。
“庾嶺風煙句,石溪云水居”,所幸的是,你可以在大庾嶺欣賞嶺南風光,吟誦那些風煙佳句;還可以定居石溪上,來一個云水之間的“水居”生活。“無人知此味,說似子非魚”,那些身居廟堂之高的人,哪里知道這種生活的滋味,就像莊子“秋水篇”所說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一句,“庾嶺風煙句,石溪云水居”,道出了“水居”生活的優雅;一句,“無人知此味,說似子非魚”,道出了“水居”生活的風骨!
10. 飛鷗貼水水連天,一半青山一半煙,王镃到了宋末元初,絕大多數南宋遺民都選擇了隱居。因為南宋的疆域大部分在南方,因此,那些遺民又以“水居”為主。這首南宋末年詩人王镃的《水居》,講述的就是遺民們以“水居”而隱居的生活狀態:
日暮潮回漁父醉,不知船閣淺沙邊
“飛鷗貼水水連天,一半青山一半煙”,一打開大門,就看到鷗鳥貼水而飛,而水面寬闊,水天相接;兩邊一半是青山,一半是煙云,如在仙境中。
“日暮潮回漁父醉,不知船閣淺沙邊”,一大早,漁父就搖著船出去了,到了傍晚,小船隨著潮水而回,而漁父呢?他大醉在船上,甚至都不知道,小船已經擱淺在了沙灘上,誰在乎呢?
一句,“飛鷗貼水水連天,一半青山一半煙”,“水居”生活,要的就是這樣的環境,要的就是心凈!
11. 水光當戶白,竹色上衣青,成廷圭這首元代詩人成廷圭的《題慶云東竹水居》,描述的是僧侶的“水居”生活,他們的感受,又跟普通人,甚至是隱居很不一樣。出家人講究“四大皆空”,相對于山而言,水很容易看成空。這首詩如下:
水光當戶白,竹色上衣青
“水光當戶白,竹色上衣青”,打開大門,水光相映,白茫茫一片,一切都在若有若無之間,而竹子的顏色,照映在白色的僧衣上,讓衣服都變成了青色。
“風露涵虛室,江湖入凈瓶”,“凈瓶”,僧人隨身攜帶,在瓶中儲水,用來洗手。凈瓶也是一種供具。凈瓶中最出名的要數觀世音菩薩手里拿的凈瓶,凈瓶中盛滿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著觀世音以大慈大悲的甘露遍撒人間。
風露充滿了空虛的小室,江河湖海,就像凈瓶中的水一樣,潔白無瑕,可以扶助眾生。
“林梢閑掛錫,月影靜翻經”,在林梢,可以掛上待曬干的僧衣;月影靜悄悄,我可以翻閱經書。“止觀何聞見,秋聲出杳冥”,“止觀”,即禪定(止)、智慧(觀)的合稱。“”,指天空,高遠之處。這里的所聽所見,都可以抑制心中的妄念,而從天空縹緲之間傳來的秋生,更是讓人沉醉。
12. 獨坐心無事,開窗數綠筠,劉齊如果是富貴人家的山莊,那“水居”感受又是與眾不同,就像《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充滿了富麗堂皇,充滿了巧奪天工。這首清代詩人劉齊的《宿秦氏山莊和忠憲高公水居詩》,雖然在講述他的歸隱之心,但我們讀者看來,就是一富貴閑人:
水分千澗月,云護四堤春
“林亭傳自古,攬眺意偏新”,與《紅樓夢》新建的大觀園不同,這座山莊,還有歷史的傳承。這座林亭就是自古流傳下來的,而站在亭子里眺望,所見之處,又都是新的。可見這座山莊,既有歷史遺跡,又有新建景點,更勝于大觀園。
“漸與風塵遠,方知魚鳥親”,居住在這里,你會感覺漸漸遠離了外面的塵世,更喜歡親近魚兒和鷗鳥。看起來挺有歸隱的詩意,但這都是金錢打造的,不是真正的歸隱。不信,請看這句,“水分千澗月,云護四堤春”,這里的水,有上千個澗,每一個澗都倒影了一輪明月,這里的云,讓四處的大堤,一年四季都是春天。這么多澗,就算是大觀園也沒有。
“獨坐心無事,開窗數綠筠”,在這樣富麗堂皇的地方靜坐,當然不會有任何煩心之事,就連打開窗戶,映入眼簾的是數枝綠竹,這都不算什么了。
13. 晴川一覽俯憑虛,十萬人家傍水居,陳瀚湖北被稱為“千湖之省”,那武漢自然也是湖泊眾多。武漢的晴川一帶,是古詩中描寫比較多的地方,唐代詩人崔顥在《黃鶴樓》中寫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寫的是漢陽的晴川。這首清代詩人陳瀚的《晴川閤晚眺》,也把目光投向了這里:
晴川一覽俯憑虛,十萬人家傍水居
“晴川一覽俯憑虛,十萬人家傍水居”,站在“晴川閤”上,千里晴川一覽無余,向下俯視,人感覺是虛空而立;十萬的人家,都傍晴川而居。“倚檻誰吹仙子笛,隔江人賣武昌魚”,誰在倚靠著闌干,吹一曲仙笛;遠遠看見,隔江的人們在叫賣著武昌魚。
“樓臺倒影窺明鏡,城郭連山入畫圖”,樓臺倒影在水中,水面就像明鏡一樣;城郭都連著山嵐,就像是在畫圖中一樣。“便欲手招天上鶴,白云遙接洞庭湖”,看著看著,就想以手召喚天上的仙鶴,載我飛向那白云相接的洞庭湖。
一句,“晴川一覽俯憑虛,十萬人家傍水居”,武漢的“水居”,特點是其規模的龐大。
14. 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白居易這首大詩人白居易的《百花亭·朱檻在空虛》,將“百花亭”周圍的環境如同仙境,讓人有一種想終老其間的感覺:
山形如峴首,江色似桐廬
“朱檻在空虛,涼風八月初”,紅色的門檻像是空懸著一樣,八月初的涼風,迎面而來。“山形如峴首,江色似桐廬”,這里的山,形狀就像峴山一樣,這里的江水顏色,就像桐廬一帶的富春江江水一樣。
“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人們到這里的佛寺拜佛,都需要乘船而入;這里的人家,都是枕水而居。“高亭仍有月,今夜宿何如”,“百花亭”雖高,但仍能看到明月,讓人不禁感嘆,今夜就宿營在這里又怎么樣呢?
一句,“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表達了“百花亭”的水鄉環境,如同在夢幻一樣。
15. 一室蕭然傍水灣,自知窮達不相關,江贄話說,唐人都喜歡在終南山隱居,因為終南山離唐朝的政治中心,長安很近,可以炒作自己,讓唐朝的最高統治階級知道自己。宋代詩人江贄在重慶傍水而居,卻希望能夠逢天子詔書,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在《和邑宰韻》中寫到:
一室蕭然傍水灣,自知窮達不相關
“一室蕭然傍水灣,自知窮達不相關”,這里只有我一間蕭條小室,建在靠近水灣的地方;我也無所謂,因為我知道,自己是窮困還是通達,都與它無關。“釣魚溪繞黃沙路,種粟原通白馬山”,我釣魚的小溪,繞過了黃沙路;種地的地方,可以直通白馬山。
“有命幸逢天子詔,無才休望嗇夫綸”,如果幸運的話,可以遇到天子下的詔書,就能實現我的理想和抱負;但如果自己無才的話,連農夫戴的頭巾也別想。“佳篇勸獎非吾事,已許巢由廁有班”,“許巢”,巢父和許由的并稱。相傳皆為堯時隱士,堯讓位于二人,皆不受。我寫這首詩,不是為了獎賞我自己,我已經按部就班的歸隱了,期望自己做巢由那樣的人物。
一句,“一室蕭然傍水灣,自知窮達不相關”,詩人自帶唯物主義思想!
標簽: